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文神话
【答案】人文神话是按照其表现内容来划分的一种神话形态。中国的人文神话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感生情节为核心的始祖神话; 第二类就是仙道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异常丰富,以姓族为单位,华夏集团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而东夷、苗蛮、戎狄等尚未融入华夏集团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这些始祖神话(尤其以华夏集团的始祖神话为代表)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那就是感生。仙道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彼岸乐土的想象、关于神仙的事迹和对于长生的追求等。
2.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鸟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3. 道情
【答案】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称作“道情”。清代晚期,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等曲调为唱腔,吸收了梆子戏的一些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等,逐步形成表演故事的道情戏。其内容多取材于道教故事,以劝善布道为目的,也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公案戏。按其流布地区,山西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等,陕西有陕南道情、关中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肃有陇东道情,山东有渔鼓戏、八仙戏等。道情戏早期多以皮影表演或坐班清唱,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搬上舞台,如陇东道情由皮影而发展为陇剧。
4.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
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5.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6. 堪舆
【答案】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 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小小影响。
7. 分胙
【答案】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中国古代的分胜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分昨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8. 《新约》
【答案】《新约》是基督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新约与旧约恰成对比(即摩西之约),因为旧约不能在人的心里产生公义。基督教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新旧约以耶稣出生为界限。《新约》据传是耶稣使徒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汇编。《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最初用希腊文写成。《新约》全书由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 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
二、简答题
9. 简述传统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
【答案】地方志,简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表现为:
(1)有助于民俗史形态的研究
传统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比较系统、详实、可靠以及时间脉络比较清晰的特点,为开展民俗
史研究提供了便利。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编修的地力志同一类民俗记载的比较,有望获得其传承变迁的主要线索。
(2)有助于民俗形态研究
民俗形态研究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志对民俗事象的记述注重程式哈细节,这对于探讨民俗事象的内部构造和功能指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有助于不同区域民俗的比较研究
地方性是民俗的一个根本特征,而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关注、发现和解释民俗的地方性。地方志中的民俗记述有着确切的区域定位这一特点,为开展民俗的区域比较研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4)有助于方志编修者的风俗观研究风俗观是关于风俗的性质、功能、特点、传承、变化等以及风俗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礼制等关系,记录风俗的意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和见解。汉代以降,代代都有士人学者表述自己的风俗观。宋代以后的地方志往往志风俗,地方志的修纂者们往往就此发表对风俗的看法,遂使地方志成为风俗观的重要载体,也因而成为当代民俗学者考察传统风俗观的资料来源。
(5)有助于民俗事象记述书写的文本研究
基于修纂者修志态度、观念、学力、精力、掌握资料多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就风俗部分而言,呈现出来的文本水平不一,风俗所涉内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繁简差别也非常之大。判断不同文本的优与劣,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找寻其何以如是的原因,当有助于当下地方志风俗部分的修纂。
(6)有助于当下地方的关联研究
地方志是编纂者们以明确的编写原则为指导对各地方各种信息有选择的记录与书写的结果,承载着人们的记忆,是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而其中的风俗部分作为特定时空中民众民俗生活的记述和记忆,不仅具有重构地方民俗史、呈现民俗形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下地方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0.谈谈你对两希文学传统的理解。
【答案】“两希”文学传统是指以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为核心的文学传统。
(1)希腊文学传统
希腊最早的文化大概是诺索斯文化,在爱琴海最南部的克里特岛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后来亚历山大国王大面积扩张土地,随着战争,希腊文化开始传播到印度河以西的广大亚洲和北非等地区。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其主要表现为:
①文学样式丰富,既有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又有寓言、抒情诗、散文和小说,为后来的欧洲文学提供了范例。
②在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方面,古希腊文学贯穿了热爱生活、肯定现实、赞扬人的能力与智慧的人生哲学,奠定了欧洲文学精神价值追求的基本特征和内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