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校体育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念动训练法

【答案】念动训练法. 也称内心默念或“过电影”,是指在思想上完成动作,以意念做基础,反复进行思想表像,与此同时引起神经、脉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引起训练的作用。

2. 定期考核

【答案】定期考核,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是随机性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考核的内容,包括重点教材和本学期体育教学中的全部教材。方法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具体情况,采用提问、技评和达标方式。一般以考核学生掌握动作质量为主,但也要注意达标的成绩。

二、简答题

3. 简述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答案】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运动中的恢复。运动时,虽然机体不断合成能源物质供运动使用,但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运动后的恢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状态。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2)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反而会延缓。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4. 体育教学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体育教学系统的构成性要素主要是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或教学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1)三要素说

体育教学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四要素说

体育教学系统由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介)四个要素构成。

(3)五要素说

体育教学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物质条件五个要素构成。

5. 简述中学跑、跳、投掷的分布与特点。

【答案】(1)跑、跳跃、投掷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能力,也是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它们在教材授课时数中占首位。

(2)在跑的教材中,发展身体素质和跑的能力练习,是进行快速跑和耐久跑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跳跃、投掷教材中发展弹跳力、力量、投掷和跳跃能力的练习,对发展下肢弹跳力,增强上肢和腿部力量都有实效。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教材,既不与竞技运动,也不与人们的自然活动动作完全相同,主要是学习它们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不过分强调专项动作的,是将它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完成体育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6. 体育教师有哪些作用?

【答案】体育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创作者。

(2)体育教师是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精心培育者。

(3)体育教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忠诚体现者。

(4)体育教师是培养年轻一代具有锻炼身体习惯的启蒙者和倡导者。

7. 如何选择和组织体育课程内容?

【答案】(1)选择体育课程内容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在分析不同课程内容的多种功能及对现实课程目标的作用基础上,科学地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需要

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和爱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和技术。

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实际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基础,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

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的作用选择教材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时,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学校的特点相结合,应有利于发挥本校的优势资源。

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简便易行的体育

活动内容容易走进学生生活中。

(2)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体育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应考虑以下两个原则。

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相统一

体育课程具有传承体育运动文化的教学功能和増进学生健康的育人功能,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实现这两个功能。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统一

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不仅要强调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还应强调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来组织课程内容。

a.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体育课程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b.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8. 课余体育有哪些特点?如何根据其特点认真开展课余体育工作?

【答案】课余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相比,有如下特点:

(1)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课余体育的内容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课余体育的活动空间非常广阔,不受体育课堂的固定环境限制。

(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多变。

(3)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学生在课余体育中,活动自选,发自内心,倾情投入,展现自我。

教师在课余体育活动中起到指导咨询的辅助性作用。

(4)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是国家法规明文规定的必须开展的体育教育活动,具有法定活动的强迫性质。

课余体育中的绝大多数活动形式是属于学生自愿参与的乐趣性很强的自主性活动。 (5)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课余体育中的参与对象包括学生、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行政干部、团组织和少先队干部等,具有群众性。

通过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努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6)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课余体育是体育课堂教育的延伸,是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课余体育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它不是体育课直接的延伸,也并非纯粹是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