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819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持续农业

【答案】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持续农业的目标一是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 一是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 三是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2. 埃拉托色尼

【答案】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 )这一名词,Geo 为地球,graphe 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 聚落

【答案】聚落是指人类聚居和生活在一起的文化地理现象。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4. 断裂点理论

【答案】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对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 结构主义地理学

【答案】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 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在区位决策研究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力等理论,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6. 客家方言

【答案】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

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己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

7. 简述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答案】(1)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在不断被修改,形成了“学院派”和“应用派”之分。学院派通常从“理论一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应用学派则从社会经济实践中关注文化产业的市场性。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

a. 提供实物型文化产品和娱乐产品的活动;

b. 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

c. 文化管理和研究;

d. 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的生产经营;

e. 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

(2)文化产业的分类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把文化产业分为以下三大类:

①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个大类。

②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个大类,涉及互联网、旅游景点文化服务、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行业。

③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涉及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等行业。

8. 试述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化过程

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扩散

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方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其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主要通过移民(包括殖民)的方式,将原土政治文化带到新的移民地区,从而形成与原土相似的政治地理单元,或将新的地区纳入原土的版图。扩展扩

散是指在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往往引起周围相同或相近政治地理环境的其他单元发生连锁反应,给世界或地区带来根本性的政治变化。

②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③政治分离

政治分离是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的,它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分离方式主要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等。

④主权的变化

主权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发生变化。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①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解体。其主要冲击有:

a. 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

b. 西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

c. 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是对两极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

d. 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格局中一股范围广大的国际力量。

e. 在两极对抗格局下,苏联为保持自己与美国的军事对抗不得牺牲经济,但是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依赖于资源的投入,加上管理的僵化与技术力量的薄弱,增长率逐渐下降,拉大了与美国、西欧、日本的差距,影响到居民生活的保障与改善。

②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格局

从世界政治格局来说,美国是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俄国成为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政治实体。所以,两极政治格局解体以后,出现的是美国一强与多极的政治格局。

9. 从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出发,分析说明人地关系的动态性。

【答案】(1)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①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②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③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

④后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高,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2)人地关系的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