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819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多核模型

【答案】多核模型是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学说,由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他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遵循了以下原则:

(1)各种功能活动都需要某种特定的要求和特殊的区位条件;

(2)有些相关功能区布置在一起,可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3)有些相互妨碍的功能区不会在同一地点出现;

(4)有些功能活动受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舍弃最佳区位。

2. 通勤活动空间

【答案】通勤活动空间是由于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上下班、上下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构成的行为空间。该行为空间由持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居住地和下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3. 主体功能区

【答案】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4. 拉采尔

【答案】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 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5. 持续农业

【答案】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持续农业的目标一是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 一是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 三是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6. 政治地理结构

【答案】任一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单元是由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7. 同城效应

【答案】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8. 城市金字塔

【答案】城市金字塔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再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化动的关系用图表现出来。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城市金字塔提供了一种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方法,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进行分析。

9. 城市景观

【答案】城市景观是指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10.行为空间

【答案】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 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料及达到的空间。

二、简答题

11.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的焦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的焦点表现在;

(1)单一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易发生矛盾

在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占绝对人口优势的民族很容易产生大民族主义,轻视与忽视少数民族,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或者由于历史的宿怨过深,使其产生一种分离或独立的倾向。

(2)跨国界的民族与土著民族的矛盾

跨国界的民族在其所居住的国家属少数民族,而其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则不属于少数民族,是人口多、影响大、地位高的主体民族。当他们在其所居住的国家得不到良好的、应有的待遇时,往往易于产生从所在国分离出去,合并到相邻的同一民族国家去的愿望。

(3)在中等非民族国家或双民族国家中,居于第二位的民族对第一位民族的挑战与对峙。 (4)多民族国家缺乏占优势的主体民族所产生的重重矛盾导致的不稳定因素。

12.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答案】(1)迁移的距离偏移人类的迁移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美国的约翰·劳维研究过意大利与南斯拉夫邻近地区的迁移情况,并绘制出不同迁移类型的分布和距离的关系曲线图,表明迁移的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即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迁移活动也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迁移行为受迁移地点、迁移机会与环境效应等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可能比其他方向移动得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一般情况下,不同城镇之间的迁移有等级之分。大部分迁移流发生于大城市之间,或中小城镇移民流向大城市。

13.简述汉语的类型及分布。

【答案】汉语是我国汉族使用的语言,也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达12亿以上,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根据语言特点可分成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1)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在云南和贵州两省,由于明朝时中央政权管辖范围的扩大,使北方方言在此地区流行。在东北,主要在清朝后期,东北地区向汉人开禁,山东、河北等省农民大量移往该地,使北方方言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吴语在南方各方言中发展历史最悠久。大约在周朝甚至周朝以前,即有北方的移民南下吴、越,带来了中原语言,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接受中原文化,加上秦始皇统一全国与“书同文”的政策,对吴方言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北方移民在战乱与少数民族控制中原时期大批南迁,使吴语与中原的语言更加接近。

(3)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湘语形成稍晚于吴语,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住在中原,殷末大乱始南迁至湖北境内,由其带来的语言发展成为楚语。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已发展到包括整个湖南在内的大片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