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31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党制度

【答案】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

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2. 政治认知

【答案】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

3. 公民自治

【答案】自治则意味着“人类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它包括在私人和公共生活中思考、判断、选择和根据不同可能的行动路线行动的能力”。

随着现代公民政治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拓展,必然为自治民主创造有利的条件,表现在:

(1)各主要发达国家公民创制、复决、罢免等直接参与政府组成及其决策的手段的日臻完善;

(2)廉价而快捷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将人人减低公民参与政治的成本,更多的公民将进入参与者的行列。

4. 国家主权

【答案】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国家主权的概念源于法国学者布丹的主权学说。在他的《论共和国》一书中,布丹首次详尽地阐述了他的主权学说。他认为主权是主权者对领土及其居民的最高权力,除自然法和神法之外,不受任何其他权力所制定的任何法律和规则的约束。瑞士学者瓦泰尔被认为是第一个在国际上给国家主权作出确切定义的人。他认为,作为国际人格者的国家,当其独立于他国,自己管理自己,是国际社会的直接成

员时,它就是主权者。卞权国家的出现和主权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国际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过程中的产物。

5. 政治

【答案】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

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

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福利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答案】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但是,福利国家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保证其攫取巨额利润,同时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统治方式,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1)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生产资料仍然掌握和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福利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政策措施,只是集中在生产过程、流通和分配领域,并没有触动资本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力社会化的矛盾仍然存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福利国家仍然是资产阶级国家。

(2)福利国家仍然是垄断资本掌握的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凭借着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支配地位,掌握和操纵着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利用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则进一步强化了垄断资本的政治地位。因此,福利国家采取和实施的各项福利措施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3)福利国家用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经费,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改变了过去以下资形式支付劳动力价值的形式,而把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先由资产阶级国家抽取,然后再通过社会福利的形式偿付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以国家福利的方式掩盖了资本家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直接的剥削,实际上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

由此,福利国家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现代形态。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加深,福利国家日益表明它并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和困境的灵丹妙药,当它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超额利润时,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就会逐步削减社会福利,出卖国有企业,减少公共工程,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和对社会福利的削减,即是这方面的证明。

7. 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暴力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与权威之所以常常被混为一谈,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但是,权力与权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与权力不同,权威不是某些具体的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威是一种正当性,权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这些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对权威的服从,基于对宗教、习俗和传统在心灵中的敬畏和膜拜。

①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 对权威的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 权威通常是不可变更的,朝令夕改、变动不居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反观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情势,不断地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权力一旦僵化,就会走向极端,对权力双方都产生威胁。

c. 权威的服从不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作为后盾。

②权力与权威的联系:

尽管权力与权威存在以上的区别,但是权力又离不开权威。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权力其实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当统治者要将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支配关系制度化,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权力关系,就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权威的运用,权威可以让人们对统治产生认可,使人们对权力的服从内在化。

(2)权力与暴力的关系

①权力与暴力的联系:

权力与暴力之所以被混淆,是因为两者都具有强制性,都对被支配者的自由意志构成威胁和压制。然而将权力等同于暴力,是对权力的一种曲解。诚然,权力需要以暴力或者说武力为后盾,谁垄断了暴力,谁就更容易在权力斗争中占优势地位,暴力无疑是迫使他人服从的最有效工具。因此,几乎所有的权力的形成,都要借助于预期的暴力威胁,以及把暴力作为最后诉诸的手段,来强制对手服从。尽管暴力对于权力具有决定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暴力就是权力本身,因为两者之间的区别更为根本。

②权力与暴力的区别有:

a. 权力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无论权力如何运作,都要以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作为一个基本要求,但是暴力却与之恰恰相反,它以彻底摧毁社会关系为目的,暴力的使用者总是企图从肉体上折磨或者消灭对方,不会把对方当作跟自己拥有同等人格的人。

b. 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关系,这种制度化依赖于对权威的运用,争取被支配者的认同。暴力则与权威无关,也小需要被支配者的认同,暴力的基础是身体、技术、武器和设备等工具,暴力的效果不取决于权威,而取决于工具是否先进、性能是否优越、人数是否占优,越是如此就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