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晶体表面能各向异性分析及其对薄膜中异常晶粒生长的驱动作用

关键词:表面能,异常晶粒生长,织构,薄膜

  摘要

对于薄膜特别是柱状晶薄膜,当晶粒在膜平面内的尺寸大于膜厚时,柱状晶粒的上底面(即自由表面)和下底面(即膜-基界面)的面积将大于侧面(即晶界面)的面积,如果薄膜还附着在与其热胀系数不同的基体上并在不同于沉积温度的条件下退火时,膜中将存在较大的热应力。因此,薄膜中的晶粒生长除像传统的整体材料中的晶粒生长一样要考虑晶界能外,还应当同时考虑表面能、界面能和应变能。而表面能、界面能和应变能均与晶粒的取向密切相关,即存在各向异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表面能、界面能和应变能的各向异性对晶粒取向的依赖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表面能密度最小的晶粒取向对应的界面能和应变能未必最小。依据能量最小化原理,在退火过程中表面能、界面能以及应变能的总和为最小值取向的晶粒将择优生长,薄膜最终也将呈现这种择优取向(或者织构)。 本文应用改进嵌入原子法(MEAM)分别计算了十种面心立方(FCC)金属、十种体心立方(BCC)金属以及三种金刚石(Diamond)结构晶体的不同指数晶面作为表面时的表面能。根据计算结果具体讨论了各向异性的表面能对异常晶粒生长和相应织构演变的影响。最后以面心立方金属Cu和Ag为例进行了实验验证。主要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如下: (1)应用自己设计的计算表面几何结构因子的"C"语言程序确定了面心立方(FCC)晶体38个晶面、体心立方(BCC)晶体24个晶面和金刚石(Diamond)结构晶体24个晶面分别作为表面时的几何结构因子 ( =0~3),各层晶面上原子的最近邻数 ,和表面上每一个原子所占的面积 。有关结果也可以用于其他表面特性(例如,热电子或热离子发射、表面电子态、表面吸附、表面氧化、表面催化、表面偏析和表面重构等)的理论分析。 (2)应用改进嵌入原子法(MEAM)计算了Cu,Ag,Au,Ni,Pd,Pt,Al,Pb,Rh和Ir等十种面心立方金属38个晶面,Li,Na,K,V,Nb,Ta,Cr,Mo,W和Fe等十种体心立方金属24个晶面,以及C,Si和Ge 等三种金刚石结构晶体24个晶面分别作为表面时的未松弛表面能,结果表明:三种晶体的密排面(面心立方和金刚石立方结构的(111)晶面,体心立方的(110)晶面)作为表面时均具有最小的表面能。特别是对于面心立方(FCC),其他( )晶面作为表面时,随着该晶面与(111)面之间夹角的增大其表面能线形增加,因此可以由任意晶面与(111)晶面之间夹角的大小粗略估计面心立方金属各晶面作为表面时表面能的相对大小。根据表面能各向异性的理论分析结果,仅就表面能而言,我们预言:面心立方(FCC)和金刚石(Diamond)结构的(111),体心立方(BCC)的(110)分别为三种晶体结构的择优取向,在薄膜退火过程中表面能各向异性将驱动相应取向异常晶粒的生长,并导致相应织构的出现或者加强。 (3)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u、Ag自由膜和附着膜在退火过程中的异常晶粒生长,以及它们相对于沉积膜的织构演变进行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Cu还是Ag,沉积膜为多晶结构,无择优织构,晶粒尺寸均小于100纳米,属纳米薄膜。Cu附着膜在300℃退火3小时出现了(100)和(110)取向的异常大晶粒,其尺寸分别为1.4 和2.0 左右,Ag附着膜在300℃下退火3小时出现了(112)取向的异常大晶粒,大小为1.7 ,这是应变能各向异性驱动的结果。异常晶粒的生长导致相对于沉积膜,附着膜中(200)、(220)和(211)等取向显著增强,表现为择优取向。相反,在300℃条件下退火3小时,Cu和Ag自由膜中均出现了(111)取向的异常晶粒,大小尺寸分别为1 和0.4 ,这一变化是表面能各向异性驱动异常晶粒生长的结果,实验与理论计算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