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汉唐时期新疆地区都邑兴衰与环境演变相互关系初探

关键词:汉唐时期,新疆,都邑,环境变迁,相互作用

  摘要

新疆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主要的居住、活动区域。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正式标志着新疆成为中国版图重要组成部分的开始。汉唐时期新疆地区的都邑,作为代表一国或一个区域最高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政权中心地,也自然属于今天中国古都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新疆地区古代都邑的研究和探讨,其理论意义不仅在于恢复历史时期诸都邑的原貌,揭示其兴盛衰败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而且有助于在研究体系与研究内容上,充实和完善中国古都学。随着西部大开发脚步的加快,通过对古代都邑的研究,不仅能够唤起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更能够为古代都邑的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今天城市的更新、改建,提供历史的借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社会意义。 有关新疆古代都邑的论著、文章,研究内容多集中于道里位置的考证,少数论著也涉及到了古代遗址兴废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但总的看来,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新疆古代都邑研究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割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迁关系的现象,或一味强调气候环境变迁的影响,或仅从人类活动出发探讨历史时期古都邑的兴衰,而忽视了其与自然环境变迁的互动规律,或其研究的范围局限在某一区域空间里,缺乏宏观的把握。 本文拟以汉唐时期新疆地区都邑的发展与地域分布演变、都邑形态规模及其演变都邑、内部结构及演变都邑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区域环境演变与都邑兴衰之关系作为主要探讨内容。研究都邑兴衰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其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力求科学而合理的解释新疆古代都邑兴衰的多层面原因,探索一种既符合当前西部大开发需求,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的城市发展模式。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主要从汉唐时期都邑的数量、都邑的地域分布、都邑的主要类型三个方面探讨新疆地区都邑的发展与演变。研究认为,汉唐时期,新疆地区的都邑数量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在地域分布上,新疆南部地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将新疆地区的都邑分为绿洲型和山谷型两种类型。新疆北部主要为山谷型,而新疆南部则兼有两种类型,其中以绿洲型为主。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汉唐时期新疆地区都邑的形态、规模及其演变。指出汉唐时期新疆地区的都邑一般规模都不大,城垣多以单层城垣为主,平面形态多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但也有因所处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形成的不规则形。因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都邑多利用天然河流作为护城河,增强都邑的军事防御能力。城门数量一般不多,或两个或最多四个。城邑座向无一定制,多根据自然自身需要而定。仍能看出都邑内某些高大建筑物,多数为寺院和宫殿基址,构成了往日都邑内的立体景观。本章同时指出,随着新疆地区诸国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若干国家因实力的增强,其都邑建筑规模增大,城郭结构也出现了三重城,中原内地的都城建筑模式得以应用和实施,无论城垣结构、城邑规模、城门数量、城市内街道数均比已前有了显著的变化。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汉唐时期新疆地区都邑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揭示出新疆地区在汉唐时期漫长的时间进程中,也有着如内地都城一样的形成、发展的周期。其内部结构也逐渐由百姓与统治者混居于一城的模式,向着都城布局更加完善、合理的方向发展着,并进而形成了以高昌城为代表的较为典型的都邑内部结构布局模式。这种模式的采用,在极大程度上又深受内地都城模式的强烈影响。 第四章主要以高昌城为中心的吐鲁番盆地为例,探讨了都邑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关系。认为当时的高昌城在文化方面其特点是文化的多元性、文字具有多样性、区域内深受中原、印度、波斯和北方游牧民族各种异质文化的影响。经济方面,在农业与水利事业、畜牧业以及商业均依托高昌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又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汉文化的辐射影响、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输入、民族迁徙乃至战争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对都邑兴废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着重从气候、水、沙漠对都邑的影响;交通路线格局对都邑的影响;政治环境与战争对都邑的影响;城市环境改造对都邑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指出都邑的废弃、交通路线的兴衰与气候环境的演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都邑所产生的影响,也一样不可忽视,在时间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因素对都邑兴废的影响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整个发展阶段来看,都邑受到的影响并非来自单纯一种因素而是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