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目录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一) . 2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二) 13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三) 25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四) 37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五) 47

一、名词解释

1.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2.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神灭论》

【答案】《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范缜的代表作品。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神不灭论成为佛教神学的理论基石,是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说赖以存在的基础。神灭和神不灭之争成为佛教和反佛教思想争论的焦点。范缤编著的《神灭论》有力批判了佛教的理论基础一一神不灭论。形神关系问题是《神灭论》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是《神灭论》的基本命题。《神灭论》第一次清楚地把精神视为形体的作用与属性,将形神视为一体,否定神能够离开形而独立存在的观点。

4. 质与力

【答案】质与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质”指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严复认为,宇宙之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质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严复由此进一步论证宇宙演化的形式,即质点通过物质间的吸引力相互凝聚形成物体,为“翁以聚质”; 物质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声、光、动等能量,称“辟以散力”。宇宙万物的演化,均受“质力相推”法则支配。严复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用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解释宇宙自身之演化,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5. 柔弱胜刚强

【答案】“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具体表现为:

①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

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③不争:“圣人之道,为而小争”。

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最终能由下变上、由后成先、由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该论断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其“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6.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8.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二、简答题

9. 简述《言尽意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言尽意论》是西晋时期思想家欧阳建的论著。该书反对当时流行的言不尽意说。欧阳建称那些主张言不尽意的人是“雷同君子”称自己是“违众先生”他强调语言完全可以表达思

想。其《言尽意论》的主要观点有:

(1)客观事物不依赖于名言,名言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他指出:“形不待名而方圆己著,色不侯称而黑白己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 言之于理,无为者也。”

(2)名言具有表达思想和认识的功能。他强调只有依靠语言才能表达客观事物的规律; 只有依靠名称才能识别客观事物。如果语言不能表达思想,人与人就无法交流; 如果名称不能识别事物,人就无法获得认识。

(3)虽然名言是主观的,但它是依据客观事物确立的,因此名言和客观事物是一致的。他说:“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 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

(4)由于名言和客观事物完全一致,所以名言完全可以表达事物。所谓“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名言完全可以用来充分表达人的思想。

10.简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出自于《易传·系辞》。

(1)翻译

刚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运动和变化。

(2)含义

阴阳是动态的,事物是发展的。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指阴阳相互转化,展现事物动态发展,生生不息的图景。其中蕴含量变质变以及物极必反规律。刚柔相推,阴阳相制,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岁月及人类社会的吉凶。

11.简述朱熹的“性即理”论和王阳明的“心即理”论。

【答案】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座并列的高峰。

(1)朱熹的“性即理”论

“性”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结合。“理”就是天,人接受了天理而形成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必然会受到污染就是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也有恶。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为基础,人心受到气质的污染,包含着欲望,而道心出于理,是合乎“理”的。由此,朱熹认为通过“存天理去人欲”把受到污染的气质之性去掉,人性就是理之性了。

(2)王阳明的“心即理”论

王阳明的“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心之本体,即本体论上的心; 二是指个体发用流行之心,即修养论上的心。天理是指伦理道德,它是人的至善之性,舍弃了性就无所谓天理,性是天理的载体。本体论是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修养论是本体论的现实和表现。从本体论来看,心、性、理三者同一; 从修养论来看,理是心之发用流行的产物。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①二者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承认理与性的统一。

②二者的区别是一为客观唯心主义,一为主观唯心主义。朱熹认为“有理而后有气”显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