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708新闻传播学综合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2.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了。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 讯息

【答案】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 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5.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6. 《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答案】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作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f 明确的努力方向。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③刘少奇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b. 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 c. 要有马克思列宁卞义的理论修养; d. 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7. 操作化(opera}ionalization)

【答案】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的命题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力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在于:①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 ②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 ③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8. 反馈

【答案】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陛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9. 人际传播

【答案】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10.媒介即信息

【答案】“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二、论述题

11.论述《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思考电视节目。

【答案】《非诚勿扰》虚拟了约会前的准备过程,采用“女选男”后再“男选女”的模式,既具有关注年轻人交友需求的服务性,又具有社会话题的争议性、刺激性、娱乐性,因而一跃成为当下综艺节目的王牌。《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有:

(1)社会文化的凸显

优秀的电视节目应该根植于社会现实,用鲜活的语言典型、真实地将社会文化或者社会意识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

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或显或隐地存在于社会中。而《非诚勿扰》抓住80.90后年轻人率真、张扬的特征病给予以充分挖掘,通过小小的新派交友舞台展现出80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婚恋价值观,折射、凸显出多样深重对立的文化人生。

(2)差异化的设计

《非》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与其差异化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与其他婚恋节目相比,罪的差异化在于先期挑选嘉宾上。如何挑选出具有故事性、话题性、以及善于表达、敢于表达的嘉宾是节目组一直致力的主要内容。节目中的女嘉宾年龄跨度大,职业五花八门,每期4-5名男嘉宾中,也遵循着差异化原则。比如形象、职业。收人、情感经历等等。差异化的选择,使得《非》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具有更多可看的内容。实际上,由于嘉宾的年龄、职业、学历等存在层次差异,必然导致审美角度差异性。甚至出现场上嘉宾与嘉宾。嘉宾与主持人辩论的场景。

(3)创新化的编排

同名电影为活动宣传,赋予了节目很好的价值定位。

作为一档以电视媒体为平台的活动,《非》非常重视节目的编排,并在三个方面表现出节目的创新性:一是节目的结构设计,二是主持人的设计,三十现场音乐的设计。首先,节目采用平列式的节目结构,美味男嘉宾的从出场到离开即构成一个版块。这样的设公}使得节目流程清晰、节奏明快、方便中途收看节目的观众能很快地投入节目。五个版块平列组成一期节目,在每个板块内部采用渐进式的结构方式,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