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专业理论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1)

  摘要

一、简答题

1. 清代中叶以来琵琶在南方有哪些流派? (起码写出三个)代表人物是谁? (每个流派起码写出一个)

【答案】清中叶以来,琵琶南方各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江苏无锡派的王君锡、陈牧夫、华秋苹、徐悦庄、吴婉卿、杨荫浏等; 浙江平湖派的李廷森、李旦、李绳墉、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非、程午嘉、吴柏君、朱荇青、樊伯炎、杨大钧等; 江苏祟明派的蒋泰、黄秀亭、沈肇州、刘天华、徐立荪、曹安和等; 上海浦东派的陈子敬、严庆绪、王惠生、沈浩初、汪昱庭、林石城等。

2. 简述吕骥的音乐创作。

【答案】吕骥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1936年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参与筹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并在鲁艺任职。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创作歌曲有多首,如《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放下你的鞭子》等,这些作品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革命热情,他力求创新的艺术个性,给当时进步音乐运动产生深刻影响。

3. 北方梆笛与南方曲笛在形制、演奏方法、音乐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区别? 试举例说明。

【答案】形制上:北方梆笛管身窄小,定调(开三孔指法音)常为G 调,南方曲笛管身较粗大,定调常为D 调。演奏方法上:梆笛常用垛音、顿音、吐音、花舌等技法:曲笛常用打音、垫音、颤音等。梆笛注重用舌,曲笛注重用气。音乐风格上:梆笛粗犷豪爽,曲笛圆润甜美、细腻委婉。

4. 简述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答案】(1)沈心工

①生平:原名沈庆鸿,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热衷于推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最早开设音乐课,并编写了大量学堂乐歌,作为教材出版了《学校唱歌集》。

②创作特点: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多以民主教育为主要内容。他善十描写儿童生活中的事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进步文明的思想。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

③作品:《体操——兵操》、《竹马》、《蝴蝶来》、《黄河》。《黄河》是他自编曲调的歌曲,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体现出歌词中要求的那种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

④贡献:沈心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早在中国开设了乐歌课和音乐课,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编写了一百八十多首学堂乐歌,在填词过程中,密切地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编写的题材广阔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意味深长。例如《竹马》《赛船》《铁匠》。他的《黄河》是自己根据杨度的词作曲,曲调大气雄浑,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2)李叔同

①生平:原名李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出生天津,1905年前往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兼音乐,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舍”,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如: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法号“弘一”。

①贡献:曾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初创做出显著贡献,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一生编写七十多首歌曲,如《早秋》、《月夜》、《送别》、《春游》等,这些歌曲曲调流畅优美,文辞秀丽生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他的歌曲多带有抒情性质,强调学校歌曲的审美性质。有的在曲调基础上配上了钢琴伴奏,例如《送别》,二声部合唱曲《春游》。

(3)曾志忞

①生平:1901年赴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后又改学习音乐,1908年在“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在幼儿中培养音乐人才,并在他们中组织了一个管弦乐队。

②贡献:曾志忞的音乐贡献可分为三方面:a. 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包括与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办“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其管弦乐队,这在当时都是首创的。特别是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更是中国最旱的管弦乐团。b. 编写学堂乐歌,例如《练兵》、《游江》等。c. 他对中国新音乐贡献最突出的是对音乐方面的论述,他编写或翻译了许多音乐理论的书籍。

二、论述题

5. 简述国统区音乐生活的主要特点。

【答案】(1)“孤岛”时期上海只有少数音乐家坚持进行“孤岛”音乐活动,少数音乐家在“租界”内坚持办学,少数音乐队坚持演出活动,娱乐场所比较繁荣。

(2)“大后方”抗日文艺运动的发展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碍,但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支持下公开出版了音乐刊物,建立了音乐团队,并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和演出。

(3)在大、中城市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饥饿、反内战”的进步音乐活动,在蓬勃高涨的各地学生运动中,进步歌咏活动团结当地的进步群众起了不小的宣传鼓动作用。演唱民歌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4)全国各地的许多音乐工作者随着政府机关、学校团体撤退到西南“大后方”,这些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6. 简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它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点,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答案】(1)学堂乐歌的产生

①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聘请了日本教习为之开设音乐课。

②上海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塾”设置了“琴科”。

③蔡元培所办的“爱国女学”正式设置了唱歌课。

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和向广大群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

(2)学堂乐歌的发展

清末,沈心工、曾志态、路黎元、高寿田、冯亚雄等一批到日本学习音乐的人士,在20世纪初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①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②李剑虹、叶中冷、辛汉等归国留日学生,在无锡、上海、丹徒等地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③国内外的一些报刊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沦文章。

(3)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②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③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教育。

④存在少数继续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伦理道德的歌曲,它们或出自洋务派官僚、或出自维新派文人之手。

(4)学堂乐歌的形式特点

①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单音歌曲”)。 ②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③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5)学堂乐歌的社会历史意义

①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有意识引进的、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

②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这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备受当时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欢迎,获得了历史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