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711社会学概论、民俗学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泰罗制
【答案】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丁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2. 合作
【答案】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日标。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①目标一致; ②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 ③行为配合; ④要讲信用。
3. 主干家庭
【答案】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己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4. 舒茨(Aifred Schutz)
【答案】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
,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说的“社会事实”
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5. 反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
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6. 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7.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 ③发展社会化; ④逆向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8.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二、简答题
9. 简述马克斯·韦伯划分的社会行动类型。
【答案】马克斯·韦伯划分出的基本行动类型是:下具理性类型、价值理性类型、传统类型和情感类型。这四种行动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依据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根据不同作出的划分; 它们都在一定普遍性程度上概括了某些社会成员的行动方式,亦即不是少数个别人的个别主观性; 现实的社会行动不一定能作出这样严格的划分,但是它们可以为理解和把握纷繁复杂的社会行动提供一种分析模式。
(1)工具理性类型是对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后果而做出筹划、思考和选择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概括。这种社会行动类型具有功利目的性、手段选择性、操作策划性、效果检测性等特点。具体地说,下具理性类型概括的是直接指向某种经过衡量和挑选的利益目标的社会行动,为了实现利益目标,行动者要对有可能实现目标的多种手段进行选择,并且选择过程及用被选手段开展实际操作时,都应当按照某种计量的规则进行系统的计划和调控。而且对第一次行动的结果,不仅要预测还要检测是否达到了预期日的。
(2)价值理性类型是超现实、超功利、指向某种不可选择目的的社会行动。与工具理性类型不同,价值理性行动的目的是给定的,行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主动地衡量和挑选何种行
动目标。并且给定的目的不像工具理性活动是直接指向功利性的具体目标,而是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行动者能够选择的仅仅是通过何种途径或何种方一式来实现给定目标和达到理想境界。韦伯认为,最基本和最典型的价值理性行动是宗教活动。无论何种宗教,它的崇拜对象和理想目标都是不可选择的,并且都是以信仰和体验追求超现实、超功利的意义。
(3)传统行动类型,是以传统习惯为根据而展开的社会行动。传统性社会行动既不测算功利,也不追求超功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它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从前是这样做的、祖先是这样做的,行动就有了根据,至于目的、手段和行动和结果都是未经过理性思考的。在韦伯看来,这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保守的社会行动类型,它同以理性化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是相背而驰的。虽然韦伯认为传统性行动正在被逐步增强的下具性理性行动取代,但是韦伯深知,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性行动彻底被清除是不可能的。
(4)情感性行动类型,这是以情感为根据的社会行动类型。虽然情感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但是韦伯所说的情感类型是一般性概括,是在社会层面上所做的理论分析。更明确地说,情感类型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开展社会行动时,把喜、怒、哀、乐等感情和情绪作为自己行动的主要根据,尽管这时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传统习惯等因素仍然在规定着人们的行为,但是同情感因素的直接支配作用相比,它们己经被淡化或退居到后台,成为隐性或深层因素在发挥作用。
在这四种社会行动理想类型中,工具理性类型被韦伯看成社会现代化中最高的理性化形式。当韦伯把社会现代化过程从实质内容归结为社会理性化过程时,他所指的理性化主要是工具理性化,这点在他关于科层制的论述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因为科层制被韦伯看成社会现代化的最有效形式,而科层制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制度化。
10.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
【答案】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
(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①制度变革与创新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社会环境也总是不断地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变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②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偶然的,是因为即使具备了上述前提,制度也不一定出现变革与创新。一定的制度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变单与创新具有偶然性。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①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历史的,因为它是一个包含许多迷误、失败和挫败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②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必然性,即历史是逻辑的历史,逻辑是历史的逻辑。
因此,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3)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度变革与创新也不例外。
②在一定的时期内,制度总是逐渐地、平稳而缓慢地调整规范的内容及其排列组合,改革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