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63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 )。

A. 知与不知的问题

B. 会不会做的问题

C. 认知策略形成与否的问题

D. 认知结构能否建立的问题

【答案】B

2. 下列关于保持过程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 保持过程先将榜样行为转换为言语编码,再转换为记忆表象贮存信息

B. 保持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二个过程

C. 保持过程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D. 保持过程以表象和言语编码两种形式贮存信息

【答案】A

3. 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

A. 描述性知识

B. 陈述性知识

C. 程序性知识

D. 条件性知识

【答案】C 。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的类别的考查。根据知识的表述内容,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通过言语来进行清楚的描述,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条件性知识所反映的只是知识适应的的时空条件,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合。因此,答案选C 。

4. 下面哪种不是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 ( )

A. 再测法

B. 复本法

C. 分半法

D. 异质法

【答案】D

【解析】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有:①再测法; ②复本法; ③分半法; ④同质法。异质法不属于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因此,答案为D

5. 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 ).

A. 产生式

B. 产生式系统

C. 元认知

D. 程序性知识

【答案】A

6.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使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得以沟通并实现的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信念

C. 道德判断

D. 道德意志

【答案】D

7. 教育心理学着重考察与研究的是( )。

A. 学生心理

B. 教师心理

C. 管理心理

D. 教与学在环境条件制约下互动时学生心理

【答案】D

8. “互惠道德”一般在( )出现。

A.6~7岁

B.10岁以前

C.10岁以后

D.12岁以后

【答案】C

9.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 )秒钟

A.5

B.20~30

C.60

)。

D.120

【答案】A

1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华生

D. 布鲁纳

【答案】D

二、辨析题

11.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12.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人是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外砾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它一方面忽视了遗传及成熟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只是给个体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三、简答题

13.论述影响个体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学习的‘种类型,必然服从十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它作为一种特殊学习,又有其特殊性。从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来看,个体是否在学习中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认知与体验,是决定社会规范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从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来看,个体社会行为的反馈效应,又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如下。

(1)交往需要

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受意识控制的随意性活动,是受一定的需要驱使的。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交往需要是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交往需要构成社会规范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