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879影视评论与写作[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填空题

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专门放映电影的正式影院在中国还很少。绝大多数影片是在_____中作为演出间歇的余兴节目放映的。影片放映常常与戏曲、说唱以及文明戏演出穿插在一起。这种_____式的放映方式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多集长片越来越多地输入中国,_____才逐步取代了这种茶楼戏园式的放映方式。

【答案】茶楼戏园;茶楼戏园;专业影院

2. 1930年8月,几家大电影公司合并,成立联华影业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与明星、天一鼎足而立吸引来一批高水准的电影人才,比如导演中的_____、_____、_____,编剧里的_____、_____,再加上阮玲玉、金焰等一代巨星,构成了中国30年代电影无可复制的黄金阵容。

【答案】孙瑜;蔡楚生;史东山;田汉;夏衍

3. 中国电影的生产在起步阶段,影片生产还时断时续、等很少影片。只有进入20年代拍了《_____》《_____》和《_____》等三部最早的长故事片之后,影片的摄制在中国才开始出现了较大的发展。

【答案】黑籍冤魂;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4. 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_____。

【答案】《大闹天宫》

【解析】动画片《大闹天宫》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分上下集。这部动画电影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这一形象,使其跃然于银幕,化无形为有形。《大闹天宫》标志着中国动画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国外曾有评论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5.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_____拍摄的_____,这是一部_____的电影,主演_____成为中国最早的演员。

【答案】1905年;《定军山》;京剧题材; 谭鑫培

6.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耀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影片有《_____》《_____》等。

【答案】弃妇;一串珍珠

二、简答题

7. 试述国统区抗战电影的创作情况。

【答案】国统区的“大后方电影”主要存在于武汉、重庆和成都,它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官方、半官方(民营官助)的电影制作机构主要有只个: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和西北影业公司

(后改名为西北制片厂)。“中制”从1938年1月到10月武汉沦陷的半年多时间里,拍摄了3部故事片,它们是:《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十》。还拍摄了50多部以抗战为题材的纪录片、卡通宣传片。抗战八年,国统区新闻纪录片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抗战故事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纪实性、新闻性。取材于抗战真实事件的故事片占到出品总数的将近一半。许多故事片中将有关的纪录片段落,剪辑穿插其中。第二,通俗性、简单化。内容比较单一,情节安排上形成固定的模式: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一目睹日军暴行一一觉醒一一走向抗战一一取得胜利。影片过分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和政治理念。

8. 简述1930年代中国软性电影。

【答案】软性电影又叫做纯艺术片电影,最早区别“软”“硬”电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软性电影论”者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支持软性电影的有黄嘉漠、姚苏凤等。三十年代的软性电影有以下特点:

(1)在电影艺术的本质上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社会的现象,电影通过艺术阐明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2)在内容与形式上,软性电影论者否定电影的新内容,刻意拔高形式上的意义,贬低作品内容。

(3)在倾向性与艺术性上,任何艺术家都不应该带有倾向性,要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忽视宣传与教育功效。

“软性电影论”者的观点不免完全忽视了电影的启蒙和社会动员的功能。他们仅仅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大都市如上海、北平的片刻的繁荣,将自己的思路仅仅寄托在由电影票房所吸引的电影的“具体观众”的偏好上。而没有认识到,当时所出现的电影工业所依赖的从二十年代后期到抗日战争之前二十年代中叶所出现的都市的繁荣。

9. 简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

【答案】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 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 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 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10.“文革”后期的中国影坛上都有哪些类型的影片上映?

【答案】(1)重拍片:包括《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青松岭》《战洪图》《年轻的一代》等。这些影片根据过去的黑自片题材重新拍成彩色片。江青本打算将这些影片拍成故事片的“样板”,但在“三突出”原则束缚下,影片脱离生活真实,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虽然在技术方面超过解放初期的水平,但总体质量上不如过去的黑白片。

(2)战争片:文革时期的战争片主要有《车轮滚滚》《长空雄鹰》《渔岛怒潮》《侦察兵》《枫树湾》《碧海洪波》《激战无名川》《南海风百》《难忘的战斗》等。这类影片历来是观众比较喜欢的,而且风险较小。

(3)阶级斗争电影:这类影片的代表作有根据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火红的年代》《向阳院的故事》《红雨》等。它们在题材上大多是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结局往往是英雄战胜阶级敌人,同时又帮助、教育了那些阶级觉悟不高的领导干部。这类影片,在创作上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遵循“三突出”的原则,追求“高、大、全”,这甚至表现在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上,《金光大道》中的主人公名字就叫高大泉。1974年7月,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生产座谈会”,要求要敢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形象”。这是对这一时期“阶级斗争”题材电影的很好概括。

(4)儿童片:《闪闪的红星》是文革时期儿童片的经典,影片中的小主人公潘冬子成为那时儿童的偶像,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

(5)同一阵营的外来电影:新中国对于外国电影的翻译可以上溯到1949年长影译制的前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从50年代开始,新中国对于译制外国电影一直很重视,但是这项工作在“文革”开始后却全面停顿了下来。当时人们能够看到的外国故事片,也就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乡村女教师》等少得可怜的几部。直到1969年,对外国故事片的译制工作才重新开始恢复,主要译制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几个与我们同属于一个政治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6)阴谋电影:“文革”后期,出现了一批所谓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影片,后来被定性为“阴谋电影”。阴谋电影,专指“文革”后期“四人帮”利用手中的文艺工具,以批判“走资派”、攻击老干部为目的所拍的影片,这类影片己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