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2. 虚拟教室
【答案】虚拟课堂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通过远程音视频授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网络培训的学习效果,更是满足了用户大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网络培训体系。其系统基础主要由课件制作工具、实时互动课堂、课件点播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学习网关构成。在这方面,展视互动虚拟直播课堂技术走在行业前沿,能够轻松实现超万人实时在线培训、学习互动与交流。
3. 学习策略
【答案】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即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程序和技巧。主要类型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 支架式教学
【答案】支架式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于架。
二、简答题
5. 简述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及学科知识体系。
【答案】(l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2)教育技术学是以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唯一学
科。AECT 的1994年定义中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范畴设计五个方面: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6. 为什么说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能够推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乃至教与学理论的一系列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请举例说明。
【答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涌现了大量的新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乃至教与学理论的一系列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原因分析如下:
在信息化教学形式中,借助于信息化的设施及信息化的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来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教与学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多维性、思想的多元性,冲击着传统教学的诸多冲击。
譬如,教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是主要来源; 学生在某些学科领域的某些方面的知识的掌握有可能走在教师之前; 这一切都使教师及传统教育体制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迫使教育要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实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所以引入到教育中来。
7.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请画出框图说明。
【答案】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如下图:
8. 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相关理论逐渐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系统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两部分。
①系统科学
【答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受很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影响,这些学科的
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处理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学科。系统科学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人们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摒弃了那种静止、孤立、僵化的眼光去看待运动的、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观点; 改变了那种企图把复杂系统分解为互不相关的简单系统,再用简单系统来解释复杂系统的传统习惯。教育技术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运用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中的各个分支的融合,并直接孕育了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②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上世纪60年代末期至今,许多教育技术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系统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的研究。到70年代,山于系统方法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学系统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媒体教学、个别化教学和教学设计三者综合为一个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技术领域。
(2)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传播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解释教育现象,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的归纳。由于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3)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沦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影响特别显著。由于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育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显然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即学习理论应当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4)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是教学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影响特别显著,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教学与学习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要运用教育技术的思想解决教育问题,不但要有正确的学习观,还要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后者是教学理论要着重研究的内容,同样也是教育技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