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在高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研究

关键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探究性问题 问题情境 高中物理

  摘要


摘要:科学教育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应该让儿童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学会科学,学会探究,从而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这种教育价值取向强调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合理安排内容和能力的训练,而且能力和内容的训练要有利于学生的好奇心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最近教育部颁发的物理课程标准中郑重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景,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4]”。 只有通过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才不仅会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无论遭遇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转变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不仅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技能,也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即获得科学素养。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力度远远不够。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分两个阶段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发现和提出问题包括四个相互渗透的环节:一是问题的产生——问题情境的建立;二是对环境的深入理解——目标的建立;三是问题的形成——区分条件和目标,建立明晰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使问题进一步明朗化;四是问题的表述——进行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述[23]。所以,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依据问题形成的规律,提出了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逐步采用变式提问、二维联想提问、为学生提供结构化材料、提供开放的问题情境等策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对研究发展的方向有限制作用。要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效,教师就必须针对探究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则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找到产生困惑的主要问题,发现了问题便有了进行探究活动的方向。探究教学要求教师把学习内容巧妙地寓于问题情境,同时在学生的认知图式中制造不平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所以,实验的第二阶段,本文根据设置问题情境的原则,探索了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的途径:实验情境、生活生产经验情境、自然现象情境、多媒体音像情境、STSE情境。根据认知理论,在问题情境中突出矛盾,挑起认知冲突;本文探索了设置问题情境的策略:利用前概念与科学结论的矛盾、利用逻辑思辩与生活经验的矛盾、利用学生不完全的认知体系与达成目标的矛盾、利用新的事实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冲突、利用物理公式制造矛盾。本文还研究了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培养提出探究问题能力的途径: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成演绎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例证形成归纳问题,利用实验形成操作型问题、针对概念规律生成应用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问题、在知识横向联系中形成对比型问题。本文还研究了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利用提问指南卡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等组实验设计。
1考察教学方法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影响,实验显示:“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教学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有较显著效果;对提出有独创性的探究问题有较显著的效果;但对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影响不够显著。
2考察实验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班平均成绩相对对照班有显著提高;实验班学生相对对照班学习程度上、中、下等的差距缩小了,对差生成绩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