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大学803综合考试之《政治学导论》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合法性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答案】马科斯·韦伯概括了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超凡魅力型)三种合法性类型:

(1)传统型

在传统型合法性中,风俗习惯、传统惯例具有无上的权威性,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传统之中,他就得无条件烙守这一传统。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来自这个传统,从而让人无条件地去服从。

(2)法理型

在这种政治权力体系中,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由于法律是人们长期以来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磨合而成的,所以能最大限度体现人们的基本权利与利益。由这一法律所产生的结果,就应该得到无条件的遵从。

(3)克里斯玛可以译为“超凡魅力”,统治者除了依靠传统或者法律来求得合法性,他还可以凭自己的个人魅力来赢得被统治者的支持。

2. 简述学术界关于政治学的四种代表性定义。

【答案】政治学的含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就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是,由于人们对于政治的含义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含义的确定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代表性的四种定义是: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如认为“政治就是国事,政治学便是以国家为研究的对象的,或竞可称之曰国家学”。或认为“政治科学以国家为研究的起点和终点”。

(2)政治学是研究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如提出“正是社会中的权力一一权力的本质、基础、前提、范围和结果一一是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哈罗德"D. 拉斯韦尔则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进一步发展,提出“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

(3)政治学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如认为“所谓政治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关于管理众人的事的原理原则,造成一种精密的有系统的理论,和能够实地应用的政策”。

(4)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其代表性观点,如戴维·伊斯顿队为:“政治学历来自行规定的任务是了解社会政策应当是什么,那个政策应当如何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

3. 什么是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关于政治革命,列宁有过明确的解释。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由十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显然,革命包含以下儿占.

①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暴力是残酷的,但不能因此否定暴力的价值。暴力可以用来建立完全不同的政府形式,是实现传统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手段。

②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③政治革命仅是社会革命的开端。这一点是社会主义革命特有的特征,因为无论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还是意识形态,在革命之前都已经产生,政治革命就是终点。社会主义革命的这种特征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是最为彻底的。

从概念上说,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

(2)政治革命产生的条件

①经济条件。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强,使他们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但是,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政治权力并以此来扩大财富。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经济条件都在改善,而不是恶化。

②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在革命前,在封建社会里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存在着对抗,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革命成为必然。

③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

④大批知识分子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

4. 简要分析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方封建社会是一段野蛮和黑暗的历史,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和支配之下,至于政治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

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神权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前者的主要著作是《论神之都》,后者的主要著作有《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等,他们的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

(2)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

(3)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由此可见,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也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期。

5. 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这种类型的区分主要是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而划分的:

(1)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观。

它以专制主义与等级观念为核心内容,而且,大多数社会成员都用一种带有迷信色彩和宿命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政治体系,认为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缺乏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领袖崇拜、宗教信仰往往成为它的突出特点。在这种政治文化中,传统的价值原则居统治地位,人们向往过去,缺乏适应新环境的创造力。

(2)与此相反,现代政治文化是与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它具有下列儿个特征:

①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构成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与此相适应,政治体系保障广泛的政治参与。

②社会大多数成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勇于革新与开拓,他们对政治体系和世界表现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流。

③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面向未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 当然,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因此,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6. 简述集团政治在西方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答案】集团政治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在转型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旧的社会组织已经解体,即所谓“补会解组”了,但是新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时,人们就不仅失去了情感方面的依托,甚至部分丧失了基本生活保障。社会要维系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提供新的组织形式,也即所谓“社会重组”。在此意义上,组织形式、组织规模、活动方式等等灵活多样的利益集团的大规模出现,满足了人们寻求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需要。这成了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的社会背景。

(2)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转型期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就已经意味着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20世纪以来,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界限随着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和阶级之外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而有所淡化,某些在过去非常明显的社会界限被集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所覆盖。但是,他们的利益需求同样具有明确的政治性质,也同样形成了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集团性的政治结构。

(3)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国家权力的膨胀需要一种社会生的制约。

国家权力的膨胀需要一种社会性的制约。利益集团作为“居间职业团体”,其实质是一种平衡日益扩张的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因素。利益集团的出现的确成了一种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力量,是要以团体的力量去向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在此意义上,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更深入的介入成了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和政府支出的增加,刺激了各种利益群体通过组织行为来保护或争取自身权益。

(4)西方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利益集团存在的合法性来自于西方民主制度的认可,其活动本身来自于西方民主制度本身的弹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