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大学803综合考试含统计学、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运用政治社会化理论说明你是怎样形成个人政治价值取向的。

【答案】(1)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2)个人的政治价值取向是从儿童时期、青年时期到成年时期在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同时,亲身参与政治实践对个人政治价值取向的形成也有影响。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

①家庭在较长期的家庭环境中,前辈在养育后代的同时,经常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权威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通常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输给后代,引导后代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

②学校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初步的规范知识; 另一方面,在与许多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地体验了社会的政治生活。 ③特定的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中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递作用。

④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具有根本的意义。

2. 两党制的特征。

【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它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由于两大政党往往势均力敌,在竞选过程中激烈角逐、你争我夺,而且在竞选以后,执政党和在野党

也相互对峙,不断攻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竟争制”或“两党对峙制”。

(2)两党制的主要特征

①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事实上,在实行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除了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以外,往往还存在着其他若干小党,不过,由于其政治力量弱小,因而不可能作为主要政党单独执政,而只能以其他方式和途径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政治生活。

②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资产阶级两党不仅代表了不同的资本集团,而且常常以其政策上的差异代表着统治人民的“两手办法”。因此,所谓两党轮流执政,不过是统治的两手办法的交替使用。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又是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手段。人们在两大政党之间作出的选择,不过是选择资产阶级的不同统治手段,而并不能触动资本统治的本质。

③政党之间的差距不大。主要政党在基本观点和政治纲领上极为类似,彼此之问在对政府的基本形式和公共政策的一般方向上有共识,当一个政党取代另一个政党执掌政权的时候,在政府政策上也没有剧烈的改变。然而它们之间也不是全然一致,选民仍然有选择的余地。

3. 简述集团政治在西方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答案】集团政治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在转型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旧的社会组织已经解体,即所谓“补会解组”了,但是新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时,人们就不仅失去了情感方面的依托,甚至部分丧失了基本生活保障。社会要维系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提供新的组织形式,也即所谓“社会重组”。在此意义上,组织形式、组织规模、活动方式等等灵活多样的利益集团的大规模出现,满足了人们寻求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需要。这成了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的社会背景。

(2)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转型期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就已经意味着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20世纪以来,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界限随着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和阶级之外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而有所淡化,某些在过去非常明显的社会界限被集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所覆盖。但是,他们的利益需求同样具有明确的政治性质,也同样形成了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集团性的政治结构。

(3)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国家权力的膨胀需要一种社会生的制约。

国家权力的膨胀需要一种社会性的制约。利益集团作为“居间职业团体”,其实质是一种平衡日益扩张的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因素。利益集团的出现的确成了一种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力量,是要以团体的力量去向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在此意义上,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更深入的介入成了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和政府支出的增加,刺激了各种利益群体通过组织行为来保护或争取自身权益。

(4)西方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利益集团存在的合法性来自于西方民主制度的认可,其活动本身来自于西方民主制度本身的弹性

空间。

(5)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在欧美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其具体的过程、背景和独特的原因。要弄清一个国家具体的利益集团产生、发展和组织活动的情况还要深入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去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4. 什么是迪维尔热定律?

【答案】迪维尔热定律是以其提出者即迪维尔热的名字命名的,用一句话可以表述为:一次多数选举制导向两党制。另有一个假设:比例代表制导向多党制,被称为迪维尔热第二定律。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迪维尔热曾宣称,他并未说选举制度是以机械和自动的方式运作的,而是说他们只是在该制度的方向上发挥压力,是其他诸种力量中的一种力量,那些力量中甚至有反向的力量。所以说,多数选举制倾向于导致两党制,而不是必然导致两党制。迪维尔热既把选举制度看成是一个自变量,也看成是一个应变量。即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之间相互影响。这表现为:

(1)单次投票的多数选举制阻碍小党的建立和发展,或消除现存小党。

(2)可二次投票的多数选举制会促进有两大党的制度的形成,或是把现存的多党制转变为两党制或分为两大派。

(3)两党制又容易导致建立单次多数选举制。但是当考虑到定律的适用范围时,发现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地方性政党的存在,不同的选区出现了不同的两党。

迪维尔热所表述的该理论的前提是:社会的自然运动趋向于两党制,尽管如此,两党制似乎与事务的本性相和谐,即政治选举总的来说相当于在两个方案之间做一个选择,任何政策和全部的政治都意味着两种解决方法之间的选择,不存在中间倾向和中间主张。而这个理论前提招致了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批评:第一,它所提出的两党制度的概念是模糊的,需要一个确定的验证标准。第二,作者采用了渐进决定论,在验证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修改前提予以解决。一切范例都可以被归为例外。第三,所谓的“自然”,是作者强加给数据资料的。

5. 结合东亚国家政治发展的过程,如何认识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政治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由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发展水平有差异,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呈现复杂的色彩。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的政治史表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首先成长起来,政治参与扩大到下层阶级; 然后,国家作为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推动者的作用扩大。获得了政治权力的资产阶级有了发展经济的政治保护,因而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的社会财富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财富的总和。不仅如此,选举权的扩大也使工人阶级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经济上的保护。因此,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呈正比例的关系。

(2)在西方社会普遍建立起福利制度后,形成了“福利政治”的格局。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过多地损害公众的福利,否则,它就别指望执掌政府。这样,政府就背上了沉重的福利包袱,由此就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制约着经济发展。“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