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民党一大

【答案】国民党一大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大会宣言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3. 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由毛泽东主持隆重开幕,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经过充分讨论,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还有其他四项决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②采用公元纪年; ③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国旗为五星红旗。在各章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及政权机关、经济政策、军事制度、外交政策、文教政策的总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政治组织形式上的一个创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4. 废两改元

【答案】废两改元是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3月8日,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中央造币厂从3月起开铸新银币,正面孙中山半身头像,背面为帆船图案。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

5.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答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杳佛等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政治组织。1932年12月29日成立,总会设在上海,在北平、上海等地设分会,最高执行机构是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分任主席和副主席,杨杳佛为总干事,鲁迅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同盟的任务是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援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的出版、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1933年6月,杨杳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同盟的活动无法继续下去,在无形中解散。

6. 宋教仁案

【答案】宋教仁案是1913年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的政治案件。在1913年初的国会选举上,国民党获胜,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1913年春,宋教仁南下竟选,袁世凯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谋杀宋教仁。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刺客枪杀。宋教仁案使革命派与袁世凯决裂,引发了二次革命。

7. 西山会议派

【答案】西山会议派是指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出席会议的仅有中央执行委员8人(占总数1/3)、候补委员3人、中央监察委员2人。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并通电宣布停止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和国民党二大开会日期“应由本会决定”。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6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勃西山会议派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邹鲁、谢持的党籍,对其他一些人给予警告处分。但西山会议派无视二大决议,仍非法召开会议,另立中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8.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二、论述题

9.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内容要点及评价。

【答案】(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①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利用、限制、改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

干问题(未定稿)》,毛泽东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②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对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③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随后载入宪法之中,成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要点

①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中间时期。

②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③“一化”与“三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发展、解放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①总路线规定过渡时期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连同建国初的3年,共18年的时间,这同原来对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所需时间的估计,大体相当。

②总路线规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都要“逐步实现”,这些都是恰当的。但是在以后的解释和实践中,却片面强调了所有制的改造,以致出现两者脱节的现象。社会主义改造也不是逐步显现的,而是高潮掀起后一举完成。

③总路线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性,即要求使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惟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不适当的。

10.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发布的历史背景与内容,与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答案】(1)历史背景

①《五四指示》发布后,解放区的土改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保证了人力、物力。

②由于《五四指示》受当时情况的限制,并没有明确宣布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土改的地区并不彻底。因此,要彻底进行改革,保证农民获得土地,以便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2)主要内容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由刘少奇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问题会议,会议主要研究了党内状况、农民组织及发扬民主问题,最后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日平均分配,乡村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