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社会转型期道德建构

关键词:社会转型,市场经济,道德,道德建构

  摘要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为中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型。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搞活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精神领域的危机,其集中体现即所谓"道德危机",原有的理论观念,价值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人们赖以遵守和固守的道德规范、道德基础、道德结构以及道德运行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尤其是违背社会道德的各种丑恶现象和腐败现象日益蔓延,严重地败坏着社会风气,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道德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急切地期待着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有利于其健康运行的道德体系和道德秩序,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系统探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构。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很难奢望达到这个目的。然而,选择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消除经济和道德发展的"二律背反"现象,减轻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种种阵痛和必须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确保经济和道德同步发展,使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总之,在社会转型期,探讨道德建设这一课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一、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纵观近几年来,对我国当前道德状况评估无非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滑坡"说,认为目前道德水平的下降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整个社会道德不是在进步,而是总体上在滑坡;但另一种观点是"爬坡"说,认为目前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虽然比较多,但并非主流。对于道德现状的评估,笔者认为单纯地用道德"滑坡"或"爬坡"去简单地概括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道德状况,难免失之偏颇。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的矛盾冲突,给精神道德领域带来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社会道德也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处在剧烈的动荡和重新定位的过程中,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严重的"道德危机",这对于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具有双重效应,它是一柄"双刃剑",其利弊共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 增强了人们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增强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有利于克服过去那种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思想,培养人们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以促进人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商品经济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着人们个性的丰富和发展;强化了人们的开放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如求利性等容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认识市场经济的 这种悖论性质,对于加强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自觉地防范和控制其弊,更好地发挥其利。 那么,造成"道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从思想文化的根源、历史反思的角度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改造成"道德危机"的原因是:在社会转型期普遍缺乏经济正义的道德意识;是对过去"左"的政策的一种惩罚;"一手软、一手硬"的失误加剧了 "道德危机" ;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未确立. 因此,积极构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体系,加强道德建设就成为人文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大使命. 二、社会转型期道德建构的基础性选择 指出我国思想理论界关于道德建构的基础性选择的思考存在着两种片面性的倾向:一种主张以现代西方国家的道德文明为基础,即 "外向西方"; 另一种主张以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为根基,特别是以儒学文化为根基即 "回归传统" 。笔者认为最科学、最可行的选择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为基础,兼收并蓄,吸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现代化西方道德文明的精华,建构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才能使新的道德体系建立在广泛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科学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一)道德建构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有人提出在社会转型期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道德已丧失了其时代价值,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回顾建国四十多年来,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批判否定过多,从而使民族虚无主义繁衍,社会道德到空前破坏。这方面的教训是平"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笔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科学的评判,以求正确地判别其"精华"与"糟粕",指出对传统道德中包含着的中国传统伦理的 基本精神,如强调整体精神和人和精神,强调道德理性,也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等,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着力去挖掘。 本文提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神主要有十个方面: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已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对于建构和发展中国社会道德体系,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条件。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腾飞"的文明现象启示我们,中国传统美德蕴藏着跨时代的巨大精神动力。正是这种力量使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能与现代文明有机地融合起来。因此,在进行道德建构时,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赋予其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使我们的 社会主义道德更具有民族形式,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