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华彦钧二胡演奏艺术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答案】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入。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父亲(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的严格训练,深入地学习与掌握了道教科仪音乐和当地的民间音乐。以后,他又广泛地学习和接触了江南一代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掌握了多种民族器乐的演奏,莫定了自己艺术创造的深厚传统素养与基础。华彦钧中年时,因病双目失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华彦钧饱尝了劳动人民的辛酸痛楚,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凌,个人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在社会的低下地位,使他的情感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加接近,这对华彦钧的艺术创作和风格特点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华彦钧的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他的弓法以短弓见长,多一字一弓,很少连弓。在运用连弓时,大多吸取戏曲音乐中的运弓方法,往往是由弱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华彦钧指法最大特点是民间演奏中“定把滑音”的运用。由于华彦钧演奏时左手始终是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因此,二胡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则多用滑音演奏。其中特别是食指、中指滑音的运用,在丰富旋律的韵味,加深旋律的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华彦钧遗存给后人的著名3首二胡曲是《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2. 什么叫“学堂乐歌”?

【答案】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1903年,张之洞首先将音乐课作为课程在新学堂中施行)。这此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此艺术歌曲),由此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3. 简述陈田鹤的音乐创作。

【答案】他的创作受老师黄自影响明显,代表作有《春归何处》《枫桥夜泊》《江城子》《山中》等。他的音乐优美情深、笔法简练,和声处理独到,钢琴织体灵活、富于个性,是黄自这方面的最好继承人。另外,他也比较重视儿童歌曲创作,代表作有《植树节》《蚂蚁》《米色白》《采莲谣》等。

二、论述题

4. 试论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及其对中国音乐学发展的意义

【答案】“五四”之后,以音乐学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去进行奋斗的只有王光祈一个人。他以自己毕生的努力为中国近代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做了许多奠基性的贡献。

(1)音乐理论主张

①王光祈提出了建立和发展“国乐”的主张,希望以复兴“礼乐”作为手段,达到最终实现“少年中国”的理想;

②提出了创造“国乐”的具体步骤:第一步须将古代音乐整理清楚; 第二步再将民谣乐收集起来; 第三步悉心研究,从中抽出一条定理出来,作为制乐的基础;

③王光祈将西方的“比较音乐学”的方法用以考察世界东西方音乐之异同的开创性的研究。他从亚洲各国民族音乐的律制和调式的规律性的分析与欧洲音乐进行比较,从而提出了“世界三大乐系”的学说,指出不同乐系的乐制和调式的不同,与各民族在语言、生活、思想的不同有关,并因而形成各民族音乐风格互异的基础。指出不同乐系的乐制和调式上的相互接近和相互交叉的现象,又促使人们对各民族音乐的感受存在不完全隔阂只感觉差异的现象,并预言“世界音乐”的产生。

(2)音乐理论著作

王光祈向国外音乐界介绍中国音乐的著作有《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中国音乐史》等; 向国内音乐界介绍外国音乐的理论知识的著作有《德国人之音乐生活》《西洋音乐与诗歌》等; 进行有关中国音乐、东方音乐以及有关中西音乐比较的研究著作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

(2)地位和影响

①王光祈的研究,虽然不能说己达到非常完善和精确的地步,但至今仍不失其相当深远的积极影响和学术价值。

②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超出基础乐理和基础和声理论的一般介绍,而是着眼于从文化学和音乐学的角度向国人进行更深入、广泛地介绍西洋音乐与西方社会的生活、文化的联系,以及其发展的规律、经验。

③王光祈是“五四”之后,以音乐学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去进行奋斗的唯一一人,他以自己毕生的努力为中国近代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做了许多奠基性的贡献。

5. 简述江文也的音乐创作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答案】(1)40年代中叶后,江文也所写的天主教圣咏曲中曾有意用中国的民间音调,甚至引用中国民歌旋律来进行创作,是中国天主教音乐中独树一帜的创举。

(2)肯定了继承、发展传统对音乐创作的严肃意义,自我批判了早年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带给自己的消极后果。

(3)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有不可抹杀的贡献和成就。

一、简答题

1. 简述冼星海的生平及音乐创作。

【答案】冼星海的作品有号召性的群众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 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抒情歌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等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谁来跟我玩》大型声乐题材,以套曲形式的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创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

2. 清代中叶以来琵琶在南方有哪些流派? (起码写出三个)代表人物是谁? (每个流派起码写出一个)

【答案】清中叶以来,琵琶南方各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江苏无锡派的王君锡、陈牧夫、华秋苹、徐悦庄、吴婉卿、杨荫浏等; 浙江平湖派的李廷森、李旦、李绳墉、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非、程午嘉、吴柏君、朱荇青、樊伯炎、杨大钧等; 江苏祟明派的蒋泰、黄秀亭、沈肇州、刘天华、徐立荪、曹安和等; 上海浦东派的陈子敬、严庆绪、王惠生、沈浩初、汪昱庭、林石城等。

3. 什么是秧歌剧? 它是怎样发展的? 都有哪些重要作品?

【答案】(1)概念和代表作

秧歌剧是一种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小歌剧,是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一一秧歌加以革新,创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小歌剧。秧歌剧吸收了戏曲音乐成分和陕北民歌因素,内容多反映边区人民生产、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其后出现了《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一批广为流传的作品。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2)发展

“文艺整风”后,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最先掀起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的热潮。1943年春节,以“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表演者在秧歌中加进了工人、农民、八路军、学生等新时代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加进了日本兵、汉奸等反面形象,编成了一些具有一定情节的小型广场歌舞表演,即“新秧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