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论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及意义。

【答案】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取得快速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成为推动中国传媒产业变化的主要力量,改变了中国传媒产业内部结构,对传媒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1)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

①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的受众急剧流失,广告经营额也随之下降。首先,门户网站和新闻类网站的发展对报业构成巨大冲击,报纸的发行量萎缩,生存发展面临严重威胁。例如,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美国《西雅图邮报》、《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报纸已经停刊。其次,互联网视频的发展对电视产业带来一定冲击,网络视频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电视,广告主的广告投放计划逐步由电视转移到网络视频。

②新媒体推动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转型和升级,迎来新的增长和繁荣。部分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成立新媒体,例如《人民日报》创立人民网,河南日报集团创办大河网。部分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发行渠道,例如《中国日报》、《南都周刊》、《新京报》登陆iPad ,为读者阅览电子版。更有媒体利用新媒体从事内容生产,例如各大媒体机构和记者纷纷开通微博账号,通过微博与网民互动,获取信息,及时传播新闻资讯。面对新媒体的威胁,大部分媒体的态度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转型,谋求新的发展。

(2)新媒体的发展对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和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张。门户网站、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网络出版作为新兴的产业,其快速发展拓展了中国传媒业的经营范围,促进了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张。甚至通讯产业、工T 产业已经融为传媒产业的一部分,传媒产业的经营版图不断延伸。今天的传媒产业由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移动媒体构成,这三大板块就像传媒的三原色,相互交叉融合、演变出无数的新媒体形态,并最终形成新的媒体行业。

②新媒体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传媒产业结构。以电视、报纸为主导的传媒产业格局己经开始动摇,新媒体己经称为新贵族。以广告收入为例,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六大媒体中,报纸、电视、杂志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得益于网络广告和手机广告的发展,互联网和手机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这意味着传统媒体在传媒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新媒体的比

重不断上升,新媒体称为重塑中国传媒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

(3)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

媒体最传统的收入途径为广告收入和内容收入,其中广告收入一直是媒体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新媒体的发展使传媒的盈利模式趋向多元化。例如,《纽约时报》网络版推出付费订阅内容的经营方式,表明报纸正尝试用付费模式取代广告主导的盈利模式。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其竞价排名的盈利模式开启了按效果付费的新的创收模式。以腾讯和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最主要的收入不是依靠网络广告,而是以网络游戏为支撑。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将服务费和网络金融作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可见,新媒体的发展创造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为传媒产业经营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盈利思维。

(4)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媒产业的生产理念

新媒体的发展使传媒产业的经营理念由“传者主导”转向“受众主导”。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传媒产业格局中,传媒以自身为主体,按照行业理念从事内容生产,不管传媒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媒新媒体的发展释放了受众的选择权,使受众不再被动的接受媒体生产的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根据个人需求搜寻信息,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迫使传媒的经营逻辑按照受众的需求展开,以受众为主导,根据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媒介接触时间、内容偏好安排传媒内容生产。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对中国传媒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升级,重塑了传媒产业格局,拓展了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也革新了传媒产业的生产理念和发展逻辑。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媒产业势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 传媒经济学有哪些一般问题? 有哪些特殊问题?

【答案】(1)传媒经济学的一般问题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要进行三大类选择:生产子}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类选择问题也是传媒经济学面临的基本问题。

①生产什么。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就要决定生产什么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多少数量。例如,这不仅包括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制作多少小时电视剧,而且包括电视机的规格、型号,电视剧的题材、风格等更为具体的生产决策。

②如何生产。

在通常有不止一种生产某种商品的方式的情况下,各种商品如何生产出来? 在生产中使用哪些资源? 怎样组合? 应使用资本密集型的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答案会因商品、企业、地域而异。适用于采制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的资源组合,就可能与适用于国家电视台的大不相同。

③为谁生产。

谁将会得到生产出来的有限的商品与服务? 它们在消费者中如何分配? 谁将会拥有和使用所生产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 谁将会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 谁将拥有一部无线上网的手机? 如此

等等。

(2)传媒经济学的特殊问题

与一般的企业、产品相比较,传媒机构和传媒产品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传媒经济学也要相应地研究带有产业特性的种种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强大影响力问题。

在经济实力方面,传媒机构可能不及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但是在舆论和文化的影响力方面,传媒介机构要远远超过一般企业。

②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公共物品特性问题。

传媒和传媒产业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要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来运营。

③传媒信息的共享和再生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边际收益递增问题。

信息产品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

④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产业边界,产业内部不同细分类型,产业外部环境与规制等问题。

3.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而不是报纸通常会受到政府规制,有时也受到补贴,而报纸却很少得到这些呢?

【答案】(1)对广播电视的规制,理论基础在于频谱资源的稀缺,它不适用于报纸出版,但今天大多数电视内容通过有线和卫星传输,已经不再使用电磁频率了。

(2)由于广播电视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机构,其拥有的舆论监督权利。

(3)例如,20世纪40年代,美国无线电视呈现出区域分布的地方化和节目形态的多样化,同时收看人数也越来越多,但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仍然无法接收到电视信号,因此FCC 在当时设置了一套纲领,旨在希望每个社区至少应有一家电视台,这一规定就是所谓的本地主义。

(4)普遍服务原则基于信息的平等权这样的民主政治概念,其目标是要使所有的美国人,包括居住在乡下及高成本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先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农村地区得到的服务,必须“适度地比得上”城市。中小学校与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机构,都必须配备先进的电信服务。为此FCC 规定,市场垄断者必须提供普遍服务,市场上的所有竞争者亦均应对普遍服务有所贡献。

4. 美国在国外以不公正的低价出售电视节目吗?

【答案】(1)由于文化折扣现象的存在美国在国外确实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电视节目。但若说不公正,那么所有的出口电视节目的国家都不公正。

(2)一个广为引用的例子是美国对电视节目的倾销。该观点认为,美国生产商在国外市场以不公平的低价出售产品,以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局。

按照通常的定义,如果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倾销就会发生:①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

②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

③从表面来看,这两个条件有可能同时满足。例如,一个小时的美国情景剧节目所需生产成本是150万美元,它可能以100万美元出售给美国的电视网; 以7万美元出售给加拿大的电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