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农民工群体作为中国户籍制度下的特色群体,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群体的利益保障给与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也呈现大幅提高的趋势。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中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根本不能与城市居民同日而语,无论是其工作环境、薪酬福利水平还是受尊重的程度、享受教育医疗保障的平等权利等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的不平等。然而,伴随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消费方式、社会关系网络、身份认同、发展期望等多方面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提出了更高的预期。近年不断发生的农民工群体暴力事件,也反映出该群体对于生存状态差距的反抗意愿。所以,以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态度和冲突意愿及相关影响关系,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不平等影响人们社会态度引致人们冲突行为的内在理论逻辑,社会心理学已构建了基于比较参照群体选择而形成的不平等认知—相对剥夺感—社会冲突意愿的逻辑路径。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心理感知,是与参照对象进行比较时产生,是由“现实”与“期望”的巨大落差引致的一种丧失感。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收入水平、工作环境、社会保障、住房条件、社会地位等多个维度,构建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指数;从暴力对抗和触犯法律以提高自我生存状态的可能性来刻画农民工群体的冲突意愿;以比较参照群体的选择为视角,基于相对剥夺感理论,探究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对其社会冲突意愿的曲线影响关系。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与认知态度调研”调研所得,该调研由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和校团委共同承担。本文利用以上数据通过构建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和冲突意愿之间的曲线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其社会冲突意愿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其社会冲突意愿在生存状态中等的时候最低,在生存状态很好或很差时反而较高。原因在于,农民工群体在进入城市工作、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其比较参照对象选择由以前的同地区、同乡村的相关群体转换为相关的城市群体,同时比较参照对象选择的向上转换,降低了其对生存状态差距的耐受程度。所以,生存状态较差的农民工群体,其长期留在城市中生活的意愿较低,通常会将之前的乡村生活和乡村伙伴作为比较参照对象,在其打工收入明显高于务农收入的现状下,表现出较高的满足感和较低的冲突意愿;而生存状态较好的农民工群体希望长期留在城市中生活的愿望强烈,其比较参照对象多会向城市中相关群体倾斜,在工作环境、福利水平、晋升空间、权利保障等多方面存在差距的现状下,表现出较高的冲突意愿。所以本文认为,政府不但要改善农民工群体绝对的生存状态水平,同时还要考虑随着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居住时间的延长和与城市的融合程度的深入,其比较参照对象必将转换。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这种转变的速度又会如何变化。只有政府对其生存状态的绝对改善快于其比较参照对象演变的速度,才能削弱其由于相对剥夺感升高而引致的社会冲突意愿。
本文对章节内容做了如下安排,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三个部分:国内关于农民工群体生存现状的研究综述、关于群体冲突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关于农民工群体冲突的研究综述。第三章为研究设计,包括关键变量的定义和测度、数据统计分析和计量方法选择。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分为为全样本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与社会冲突意愿的线性回归模型和曲线回归模型。最后为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