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17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
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 成人感
【答案】成人感是指个体从青少年向成人期过渡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当青春期少年处于青春发育前期时,他们的生理发育处于剧变之中,特别是外形的变化和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成人自豪感。他们不再对父母撒娇,而竭力作出一副大人的模样,并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如果成年人仍把他们当小孩子,他们便会感到委屈,并采取粗鲁、固执、不听话、孤僻和消极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反抗。然而,事实上,青春期少年并未具有完全独立的条件和能力,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都必须在许多方面,比如经济上、社会地位上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等都依赖于成人。
3. 关键期
【答案】关键期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首先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这段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
4. 依恋
【答案】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它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二、简答题
5.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
①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但在小学高年级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形成。
②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儿童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
③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维格斯特认为道德行为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2)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①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②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它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促使小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恰当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就无法体现。由此可知,三者是不可割裂的。
6. 艾宾浩斯从自己为被试,采用机械重复记忆方法对遗忘规律进行定量研宄,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使用的材料是什么?
(2)测量记忆保持量的指标是什么?
(3)用简图画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1)无意义音节,即若干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 (2)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时间-重学所用时间)/初学所用时间*100%
(3)要点是先快后慢,最后变化很小,遗忘和保持都是时间的函数。
(4)在学习之后,遗忘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是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7. 什么是测验的信度? 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信度的含义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程度。其实质是对测验控制误差的能力、对测验的结果准确、可靠地传达真值信息能力的量度。理论上定义为对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率,即式中,代表测量的信度,代表真分数的变异数,代表实得分数的变异数(总变异数)。常用的信度的估计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和分半信度。不同信度系数的估计方法以不同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为基础,不能仅以数值来比较其信度的高低。
(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
①受试者方面。就单个被试而言,其身心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持久力、求胜心、做答态度等会影响测量误差。就团体被试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若团体的平均水平太高或太低,同样会使测验总分的分布变窄,低估测量的真正信度。
②主试者方面。就施测者而言,若不按指导手册中的规定施测,或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或给被试一定的暗示、协助等,则测量信度会大大降低;就阅卷评分者而言,若评分标准掌握不一,或前紧后松,甚至是随心所欲,也会降低测量信度。
③施测情景方面。在实施测验时,考场是否安静,光线和通风情况是否良好,所需设备是否齐备,桌面是否合乎要求,空间阔窄是否恰当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测量的信度。
④测验工具方面。试题取样不当,内部一致性低,题数过少,题意模糊,题目太难或太容易等都会而影响信度。
⑤施测间隔时间。以再测法或副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异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的影响也越多,信度系数便越低。
8. 什么是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它对婴儿心理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案】(1)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2)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①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四个水平:无面部知觉(0〜2个月)
;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或知觉(2〜5个月)
8个月〜10个月)。由此可见,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②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发展的意义:
a.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b.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儿与成人的主动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