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难故事

【答案】两难故事是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2. 洛伦兹的“印刻”

【答案】洛伦兹的“印刻”是动物幼仔敏感期内对最初接触的刺激物具有较长久依恋、偏好和记忆的现象。这些刺激物包括它们的父母、人和任何其他物体,甚至它们生存的环境和环境中的声音、气味等。这种现象最初是由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的。洛伦兹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鹅的行为时发现,小鹅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假如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鹤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两天后,小鹅就会丧失这种认母行为。小鹅把出生后最先看见或听见的对象印入它的感觉中,因而对该对象产生追随的反应。它们不但偏好追随的对象,而且喜欢接近印刻对象。在印刻对象消失后,发生悲鸣,当他重新出现时,发出满足的叫声。于是,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轻易形成的反应称为“印刻”现象,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3. 成熟

【答案】成熟是指由个体内部的(如遗传密码)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二者并未同步。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机体在生理上处于准备状态,即成熟时能容易地习得某种行为,在未达到成熟时,学习无效或事倍功半。

4. 依恋

【答案】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它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二、简答题

5. 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有哪些?

【答案】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主要有

(1)智力发展方面

在成年早期,个体的大多数智力成分在质和量的方面均在发展并达到成熟,再加上成年早期个体具有较充分的文化及经验的积累、成熟的社会能力及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使其在思维发展

的总体水平上,尤其在运用适当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方面,显示出了高于前几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2)成年早期的思维发展特点

成年早期的个体具有较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技能。成年早期个体的思维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在成年早期的开始阶段,个体的形式逻辑思维仍处于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在成年早期,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思维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

②成年早期的后期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及社会价值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的结果不是简单地继承人类已经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而是去解决人类尚未解决和认识的问题,因此,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具有首创性、发现性和突破性。

大量研宄发现创造性思维在成年早期处于上升阶段,三十岁末或四十岁初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当然这种发展趋势也存在个体差异和领域差异。

6. 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

【答案】(1)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他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内容为:所有人的人格发展都源于婴幼儿时期心理性欲发展的变化,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必多能量的变化和发展。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顺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他按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两性期。

①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儿童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如果这个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就会形成口腔类型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乐观、开放等积极人格特点与悲观、被动、退缩等消极人格特点都可以由这个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引起。

②肛门期(1〜3岁)。这时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儿童对肛门粪便的排出与克制都能得到快感。如果出现停滞现象,成人后可能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和“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④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儿童对性器兴趣消失,实际上是儿童的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某种精神力量压抑的结果。但是,这只意味着儿童的性活动暂时被潜伏起来,并不意味着它的中断或消失。

⑤两性期(11〜14岁)。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性器官已趋向成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

以上各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就可能产生迟滞现象,即固着作用。另外还有一种与固着有关的现象是退化,即指个人寻求回到早期的满足方式。儿童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迟滞现象则会相应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十分重视个体生殖器官成熟的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在五岁前,因而弗洛伊德强调五岁之前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个体终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性,但又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我的几点看法为:

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而引起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同样也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使心理学家们从研究生理过程本身转向研究异常行为表现的动力和内容,同时,对于探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具有积极的启示。

②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该理论不仅把性欲本能看作是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还突出强调性本能冲突对精神疾病的巨大作用。当然,他强调本能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错,但是,本能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作用是有一定阶段、范围和条件的。事实上,从个体的发展史来看,对于幼儿期的人来说,本能是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到了幼儿期之后,就是社会因素逐渐起主要作用,所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既有合理的思想,又有不足之处,应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发展思想,谨慎借鉴其理论,以促进当代儿童发展心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