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认知方式对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儿童绘画,部分遮挡,场依存性/独立性,符号概念编码,视觉具体化的空间编码

  摘要

对儿童绘画的心理学研究源远流长。儿童绘画有着与成人艺术截然不同的特点。较早的儿童绘画研究着重探讨儿童是画所知还是画所见的问题。所谓画所知是指儿童按照事物在其头脑中的概念来画,并不考虑事物呈现在眼前的具体形象;画所见是指按照从某一特定视角看到的物体的具体形象来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早期的研究者大多认为儿童是画所知而不是画所见,但是几年来新皮亚杰主义学派的研究者认为在某些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年幼的儿童也可以画所见。 画所知还是画所见是有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是认知机制的不同。研究者区分了空间关系再现中的"序列具体化"和"视觉具体化"。序列具体化是指依照物体的序列关系,再现完整的物体形象,不考虑特定视角下物体实际表现出来的形象。这种再现方式在编码水平上称为"符号概念编码";视觉具体化是指适当地再现从某一特定视角看到的物体之间的关系,在编码形式上称为"视觉具体化的空间编码"。不同的编码形式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存在着竞争。在某种特定的误导情境下,这种竞争更为激烈。儿童必须调动注意力以克服突出的误导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认知机制的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已有很多研究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认知机制的年龄差异上,但关于认知机制的个别差异研究得还不多。本研究就是要探讨认知机制的个别差异对绘画表征的影响。 新皮亚杰主义的另一个贡献是差别观点。他们强调认知发展的个体间差异。绘画能力的发展也存在个别差异。本研究所采用的个别差异的测查维度是场依存(Field Dependence)和场独立(Field Independence)的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基本假设是儿童在误导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在认知方式上属于场独立的儿童(以下简称FID)比场依存的儿童(以下简称FD)将会更倾向于采用视觉具体化的空间编码策略,按照从特定视角看到的模型的具体形象进行绘画表征。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是测查认知方式的一个有效维度。场依存型的儿童倾向于一歪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认知改组能力较低;场独立的儿童倾向于采用内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认知改组能力较强。认知方式从场独立到场依存的发展是一条连续线,个体在这条连续线上的位置相对固定。 实验前采用儿童镶嵌图形测验(CEFT)从130名5-6岁儿童中筛选出FID及FD儿童代表组。实验设定不同形式的误导情境,共有三部分组成:1、整合为一体的有部分遮挡关系的模型(一支铅笔穿过一个球),2、可以整合为一体,也可以分为两个独立物体的有部分遮挡关系的模型(a."L"型几何体插入立方体;b."L"型几何体放在立方体正后方;)3、两个独立物体,其中一个部分地遮挡另一个。这一部分又分为不同的情况,其一是两个相同物体的部分遮挡(两个球);其二是两个不同物体的部分遮挡(一个立方体,一个圆柱体)。 研究结果表明: 1、儿童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5-6岁儿童绘画中存在两种编码形式。这两种编码形式在误导情境条件下相互竞争。FID组儿童比FD组儿童更容易摆脱情境的误导,按照模型呈现的视觉形象进行表征,而FD组儿童则倾向于表征出现完整的物体特征以及反映物体在其头脑中已形成的概念。 2、当两个模型空间关系不同(知觉信息不通)而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极为相似(视觉图像相似)时,不同认知方式的儿童绘画表征也不同。FID儿童能够采用前后一致的编码策略按照视觉形象进行表征,这表明当误导情境难度增大时,FID儿童比FD儿童更能保持较稳定的策略选择倾向。 3、画两个相同物体的遮挡要难于画两个不同物体的遮挡。儿童倾向于把两个性状一致的物体编码为一组,画成两个相同的完整的形状,不一致的一组物体不会出现这种编码方式。这证实了"组群编码"策略(Morra,1996)的存在,FID儿童在这两种情境下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4、从符号概念编码到视觉具体化的空间编码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过渡形态的编码形式。以画两个有部分遮挡关系的球为例,有被试采用透明画法(即画出两个相交的完整的圆)或画出两个外切的完整的圆,这些过渡形态显示了个体内部也存在两种编码策略的竞争。当儿童不能完全运用视觉编码策略时,就会采用过渡形态的表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