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答案】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是指将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可将其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演进等内容; 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军备升级等内容。具体的触发机制有: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2.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3. 政策效果

【答案】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问的比率。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儿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4. 政策执行手段

【答案】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行政管理机构的实施活动依靠的不仅仅是该机构官员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外部的压力,而且取决于该机构所能获取的政策实施技术。可以说,政策执行手段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力的大小。行政执行的手段包括: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说服引导手段:⑤技术手段。

5. 决策论

【答案】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

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6. 市场

【答案】市场是指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由买卖关系引发出来的卖方与卖方之问的关系以及买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一般地,将市场称作第二部门。市场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是现代社会中私人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②它由各种正式的私人组织(企业)组成; ③市场中的私人组织(企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④分散决策和基于互利的自主交易是市场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模式。

7. 决策树法

【答案】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该力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8. 志愿失灵

【答案】志愿失灵是指第三部门无法有效率地配置公共商品或服务的现象。对于第三部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缺陷,莱斯特. 撒拉门从第三部门作为一个志愿部门的角度将其总结为“志愿失灵”。按照该总结,“志愿失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第三部门的这一缺陷实际上在市场失灵部分己经有比较充分的说明。与政府部门相比,第三部门主要依靠自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志愿组织或者捐助者的偏好可能会导致第三部门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地域或者人群的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与缺乏足够资源的支持类似,志愿组织在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方面往往也存在困难。这种困难也成为制约志愿组织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简答题

9. 简述维持和实现公共管理责任的困境。

【答案】公共部门权力的增长,一方面无疑会增强政府的权能,运用恰当的话,可以造福于民众。但在另一方面若这些特性发展过度,那又会造成政府的擅权跋启,严重危害到民主政治的

前途。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授予政府多少权力,必须课以相等的责任。

维持和实现公共管理责任的面临的困境主要有:

(1)专业知识与信息。公共管理者在其专业领域可谓是一个专家,外人无法挑战其专业性,也没有办法用间接的方法揣摩其决策或行动。另外,公共管理者掌握着一般人无法获知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通常是决策的重要基础。由于公共管理者有特殊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所以他们比监督者更有优势,可以躲避来自监督者的监督。

(2)专职地位的优势。绝大部分公共管理者都是全职的,而外部监督者无法全身心地观察与掌握他们所做的一切。

(3)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许多国家对公务员的工作都采取极大的保障,虽然对公务员的惩诫和开除是有可能的,但是也是相当困难的,一些情节轻微的贪污受贿行为可能倾向于不惩罚,一般的违法行为也往往不了了之。

(4)反制法则。反制法则是指决策者或高级官员越是致力于控制下级的行为,部属就越致力于付出更大的心力去规避或反制这些控制。

(5)协调问题。权力分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责任。但立法、司法、行政三部门有各自的职能、角色和利害关系。在缺乏协调的情况下,彼此的监督制衡容易造成监督能力的丧失。

(6)政治指导的缺乏。在美国,政治并没有为公共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政治指导。政党是分裂的,政治的指导是不明确的。

(7)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分割。公共组织的权力、结构和功能是分割的,政府的功能和职责亦是重叠交叉的,而且许多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不同机关彼此分工与配合,因此便产生了行政责任的多头问题。责任不易明确。

(8)公共管理的规范和范围的庞大。公共部门雇佣了大量的人员,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天花费大量的经费,这使得监督变得十分困难。

10.简述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答案】政策规划与设计乃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梅叶(RobertMayer )的看法,政策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目标导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和群体取向。政策规划与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把握一些关键的环节。政策学者梅叶(RobertMayer , 1985)在《政策方案规划:发展的观点》一书中,曾提出理性政策规划的九个步骤。

(1)决定目标

目标是一种价值观念,是希望达到的一种未来事务的现状。一般来说,在决定目标时,应考虑的目标类型大致包括:个人性目标; 社会性目标; 机关性目标。政策目标的主要来源是:宪法的规定; 法律的规定; 行政首长的命令和指示。

(2)估计需要

需要是指“维持现有机体美满之基本必要条件”。估计需要系指“对于特定群体的状况,决策者所希望予以补救的范围和程度或缺失”。特定群体即指“标的群体”。对于标的群体的订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