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制定过程
【答案】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负担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2. 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系统观点,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是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从要素的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的矛盾统一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3.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4.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力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该定理是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 ·阿罗提出的。“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5. 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
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6.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7. 渐进决策模型
【答案】渐进决策模型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是指把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对理性模型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内涵主要包括:
(1)渐进模型实际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决策者不必过多地分析与评估新的备选方案,只着意于现存政策的修改和补充;
(3)渐进主义着意于目标与备选方案之间相互协调,使问题较易处理,而并不关心基础的变革;
(4)渐进主义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时,只着重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也不注重手段和方案的重新选择。
渐进决策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描述了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但是渐进决策模型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批评者对于其过于保守的倾向与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8. 政策方案评估
【答案】政策方案评估是指在政策方案出台以前,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二、简答题
9. 在国际上,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有何经验?
【答案】电子化政府是各国的政府再造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策略。根据国际上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实践来看,其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发展电子化政府的愿景和目标
各国在发展电了化政府的过程中,均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电了化政府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负责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从这个意义卜讲,电子化只是一个工具或手段而己.
(2)制定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世界各国大都依据本国国情研究、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公开的标的、公开的方式、请求人、适用机关、例外条款、请求公开的处理程序、信息获取的费用以及救济制度作出明确的界定。
(3)推动政府信息和通讯网络的发展
电子化政府的物质基础是政府的信息和通讯的基础结构,它包括电缆线、光纤以及其他传送信息的设施或工具。发展电子化政府必须以推动通讯网路的基础结构建设作为支持。
(4)推动和发展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提升行政服务的水准
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基础在于政府业务的电子化,即改变传统的政府机关的办事方式和手段。从各国经验来看行政业务的电子化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更需从政府组织的全面性来了解信息技术的需求、组织目标与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整体性、合理性的规划,力求突破现有的运作方式,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政府运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以及人力,促进政府信息的流通及整合,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
(5)建立健全专职机构以组织和协调发展电子化政府运作的机制
各国在发展电子化政府时均设立政府电子化运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全国政府电子化的工作。
(6)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电子环境中的安全是政府必须立即重视的问题,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能否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
(7)加强公务员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关键。为适应发展电子化政府的需要,公务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应用能力,以便于处理政府公务、为民众服务之外,也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的相关能力。
10.比较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和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不同时期的政府职能变化情况。
【答案】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国政府职能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能重心的转变
现代市场和政府共同对经济运行起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事实。在市场与政府的互动关系中,以市场为基点确定政府的职能,不仅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成败的关键,也是政府职能深化发展的长远之道。
(2)职能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计划、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形成了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国家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大幅度削减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计划指标少而精,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
(3)职能关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