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死亡在华裔文学作品中被巧妙地编织进华裔作家家族故事的叙述中,在华裔后代自身身份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正如文献综述所言,国内外华裔文学批评家尚未从历时的角度对华裔文学中的死亡意象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对三个文本中三个人物的死亡意象进行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的无名女子姑姑、《中国佬》中内华达山脉上的华人劳工和伍慧明《骨》中的二女儿安娜。这三个文本分别发表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是汤亭亭和伍慧明的代表作品。他们分别表明了作者对远在旧中国的姑姑、第一代在美华人劳工和第二代移民死亡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旧中国的桎梏逼迫姑姑走向绝路,美国的不公正对待害死了祖父们,那么安娜的自杀则是美国华裔后代对自身身份缺失的恐慌,是处于痛苦抉择中现代人的化身。本文以荣格有关死亡和再生的哲学思想基础为理论指导,将上述三个主人公的死亡事件放置在美国华裔社会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进而考量死亡意象在上述文本中的审美价值,探求死亡意象在美国华裔个人身份寻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死亡意象是家族秘密的象征,是对美国华裔传统记忆和现实生活的归纳和提升。因此,华裔文学作为载体,不仅书写了美国华裔移民在对自身历史的认同过程中重新定义自身身份的艰难体验,而且敏感地接触到生活在流动社会中不能获取内心平衡的人群,表达了跨族裔局限性的普遍的人文关怀。除了前言和结尾,本文包括三章。第一章着重探讨了“无名女子”在封建中国一个偏僻小山村里替罪羊的命运,并表明曾经被认为是家族耻辱的姑姑鼓舞了后代对爱和自由的追求。死亡代表了耻辱,但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争取个人权利的象征。第二章探讨了第一代华人劳工在美国修筑铁路时的悲惨生活,并指出死亡在此不再是被严加保守的秘密,而是华裔美国劳工在美艰苦劳动、获取美国身份的有力证明。他们的经历和存在改善了华裔祖先在后代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有利于后代移民重塑在美国生活的信心。第三章分析了安娜的死亡以及她的死亡带给家人的创伤和家人的精神再生过程。安娜跳楼后破碎的骨骸,梁爷爷久久不能返乡的骨灰均是具有极强隐喻意义的死亡意象。死亡不再是禁忌,而是生者获取能量开始崭新生活的源泉。对于生活在死亡阴影中的人,记忆然后释然是对待过去的积极态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