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一、前言 分类学的基本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类缘关系和分类系统,更进而从种群观点来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及动物进化的可能过程与趋势。电泳技术、染色体技术、心电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使分类学更趋完善,也更符合物种之间的真实关系。形态性状从一开始就为分类学家所重视,即使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代设备日益完善的今天,形态性状以其直观、简便等优点仍不失为分类学的重要依据。形态性状不仅包括外部的,还包括内部的。昆虫的内部器官形态不仅反映其生理特征,并由于内部结构较之外部形态受环境影响小,常常有着种的稳定性,因而正愈来愈受到分类学家的重视。解剖学的发展,特别是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生物学上的应用,使形态特征的利用进入更深层次。形态特性与生态特征之间又常具有相关性,形态和生态特征的综合研究,能更有效的揭示出物种之间的本质联系,正确反映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可用来区分外部形态相似的近缘种,为系统发育提供可靠的佐证。 (一)昆虫解剖研究概况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比较直观的形态特征,显微镜的使用促成了对昆虫解剖的理解。还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马尔比基(Malpighi)就发表了蚕的解剖研究。施瓦默丹(Swamme-dam)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昆虫解剖研究论文.他们产生了第一部昆虫解剖的精确研究著作.在从十八到二十世纪处这一时期,关于解剖的研究者不很多,比较突出的有Lyonet(1760), Heymons(1892-1901), Snod-grass(1921-1935), Bugnion(1921-1930), Weber(1924-1933)等,实际上昆虫解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进展比较缓慢,也没有很显著的飞跃性发,而且早期工作大都是有关形态学的,很少用作分类特征。只是到了本世纪中叶,人们才开始把解剖特征用在分类学上。分类学家利用昆虫取食器官口器、消化器官消化道、生殖器官受精囊等 分类坚定,特别在更高类群的划分上显示了一定的可靠性。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目的昆虫都进行过解剖特征的研究,只是各目深入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