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学科分层走班教学调查研究——以青岛十五中数学教学为例

关键词: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普通高中

  摘要


       “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在我国普通高中的实践历史只有短短20余载,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学校实施。其理论来源于分层教学的理念,而其形式则统一于多样化课程体系下的选课走班形式。为探讨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以青岛十五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为例开展调查研究,以期为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调研的结果及结论能够丰富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理论,并为之提供实证经验。

       调研过程包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成果;以教师身份直接参与到数学分层走班教学改革中,观察改革后教育教学的变化;对高二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统计数据时,除了统计总体数据,还对未调层的文、理倾向各三个层级及升层、降层的同学分别进行了数据统计,对各个层级的情况进行对比;对师生及家长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各个群体对分层走班教学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改革中许多有益的尝试值得继续发扬,同时,学生分层的科学性、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因材施教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公平性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分层前相比,不同层级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学习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等因素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低层级面临课堂纪律变差、学习氛围薄弱、学生心态容易失衡等问题。走班带来一系列连锁效应,如很难占课、加课,学生交往面增大等,这些影响对师生来说应当是有益的;但同时管理难度增大,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保障。总体上看,数学分层走班教学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希望继续实施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学生超过一半。

       研究结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调查基础上对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利弊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来说,优势主要体现在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前进等;对于教师来说,优势主要体现在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更乐于带着研究的心态开展工作,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减少等。弊端主要体现在低层级学生之间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相互影响,带来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难度上的增大,教低层级的教师容易产生不良教学情绪和低成就感;低层级和降层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青年教师听课的机会减少,不利于其业务水平的提升等。

       其次,为了趋利避害,提出实施建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加大宣传等;科学确定层级,让学生自主选择层级,同时加强选层指导,按照正态分布确定各层级人数比例;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提高;低层级的管理既要有耐心,又要讲方法,低层级的教学要从课程和评价方法两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层级和降层级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格外关注等。

       最后指出只有具备了生源、师资、班额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必要条件,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