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尽心

【答案】“尽心”是指尽量发挥和扩充自我本心,培育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 ①孟子认为善端如同种子,具有熟之美之的一切潜能,只要坚持扩而充之,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②他还认为由于善性根植于心,所以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尽心”功能,就可以确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是自己的本性,即“知性”;

③又由于善性受之于天,是“天之尊爵”实际上人之性也即天的本质属性,所以确定了人的本性为善,就能体认天命和天道,即“知天”。孟子把天作为善的最终根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性善论拥有了终极的根据。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程序贯穿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终,集中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路线。

2. 心术

【答案】心术是指《管子》四篇中提出的一套封建统治者统治臣民的方法。其大意是,君主要“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上》),即统治者不要有私欲,要去掉巧智与虚伪造作,治理臣民时要依据臣民的实际情况。如果君主心中没有私欲,那么其耳目感官就可以准确地考察臣民的言行,施行法治,任免官吏,就能够达到“无私”。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天下大治。故《管子》曰:“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

3.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4. 欲合性

【答案】理欲合性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一个道德伦理思想。他认为“理”、“欲”都是人性的内容,反对宋儒将理欲对立起来的说法。仁义礼智等先验道德原则同人的生理欲望均是人性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不可偏颇。他认为天理不能离开人欲,天理须体现在人欲中。人的生理欲望很重要,但不可以没有节制。只要个人的欲望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时候人欲

就是天理。他还进一步用“互为合体”来说明理欲的关系。即声色臭味不能违背仁义礼智,必须以之为原则根据; 而仁义理智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空而不实的抽象存在,它就体现在声色臭味的人欲中。

5. 反因

【答案】反因是方以智对世间万物的一个看法,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是相互依存的,即“相反相因”也可以称为“反因”。一切相互对待的事物或方面都是极其相反的,而这两面却能够相互依赖,关键在于它们处在一个共同体中,而每一个共同体内部必然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方以智甚至说,相对待和无对待也是相反相因的,“相对待,谓之反因,无对待谓之大因。”即大因和反因也是相反相因的,不过这个相反相因比反因中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要更进一层,可以说:“无对待就在对待中。”但是方以智最终还是认为应该超越这些差别,这和他“随”、“泯”、“统”的观念是具有统一性的。

6.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7.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8.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二、简答题

9. 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2)释义

荀子说:“人何以知道? 曰:心。心何以知? 曰:虚壹而静。”“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不因对彼一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一事物的认识; “静”就是要做到不因幻想或假象干扰正确的认识。“虚壹而静”是指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10.谈谈《易传》的人性论与修养论的特点。

【答案】(1)《易传》的人性论特点

①《易传》继承了儒家“修人道以证天道”和“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统一天道与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得万物得以生长,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赞天地万物,即为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恰恰是人之本性。

③将天地之善道存之又存,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表明人的善性源自天道和宇宙生生之德,同时还强调了人的后天努力,有效法天道和扩充善性的双重涵义。

(2)《易传》的修养论特点

①《易传》主张君子应当效仿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天地之德相匹配。

②《易传》强调人要在活动之中崇德广业和进德修业。“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③《易传》赞同与促进人间的事业,重视“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说要顺应客观规律,把握契机,适当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和成果用于百姓,这便成为事业。

这都充分表明了儒家努力提高德行、智慧,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业的思想。所以,《易传》的修养论是开拓式的,是德业双修的理路。

11.简述扬雄人性论的内容。

【答案】扬雄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其人性论立足前人,立论较之前人更加全面。

(1)学习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扬雄在综合前辈人性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恶混的观点。他指出:“人之性也,善恶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