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984公共政策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2. 有限理性

【答案】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缘于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有限理性模型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其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的主要内容有:①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一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②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③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3.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是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立性,认为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并且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执行。依照这种途径,政策过程被看作是一种指挥链条,政策制定者决定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实行目标,两者形成上令下行的指挥命令关系,其中,政治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而这种偏好随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所执行。

公共政策学者纳卡木拉(中村)和斯莫尔伍德曾对自上而下政策执行途径的命题作了阐释:①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有界限的、分离的、连续的; ②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所以存在界限,是因为:a. 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行目标,二者分工明确; b. 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因为他们能够同意许多不同目标间的优先顺序; c. 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井愿意执行公共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d. 既然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接受两者之间的任务界限,则执行过程必然是在政策制定之后的连续过程上; e. 涉及政策执行的决定,本质上是非政治性与技术性的,执行者的

责任是中立的、客观的、理性的与科学的。

4. 结构不良问题

【答案】结构不良问题是指包括具有无法确定、难以进行连续排列的价值观的不同决策者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目标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冲突,无法达成共识,对政策选择及其后果也难以确定,无法估计风险程度。结构不良政策问题的原型是完全不具有传递性的决策问题,即没有哪一个较其他的政策问题更可取,人们很难提出满意的政策问题。

5. 预测

【答案】预测是指对尚未发生、日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预测存在不同类型,按照预测的时间尺度和期限不同,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按照预测的功能不同,大致分为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规范性预测、综合预测; 按照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6. 公共政策环境

【答案】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即一般环境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依赖公共政策主体对其加以观察、识别、理解和寻找。

7. 行动理论

【答案】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政策执行虽然只是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就其本身来说,却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连串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偶然的与必然的行动。因此,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具体来看,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了下列六类行动:①权威性行动; ②目的性行动; ③组织性行动; ④公益性行动; ⑤持续性行动; ⑥创造性行动。

二、简答题

8. 简述如何实现官僚责任?

【答案】韦伯认为,科层制不仅是一个理性效率的体制,也是一个责任的体制。实现官僚责任的最好办法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的专业化分工。组织强调横向的区域分工和单位分割。它的基层由负责执行日常任

务的工作岗位组成,根据功能性质将这些工作岗位归类为单位。单位内的活动,直接由较高岗位的职业负责。

(2)明确的权责分配。每个层级和单位皆有明确的权力和责任,各执其掌,各负其责。

(3)完备的规则和程序。管理者会致力于建立完善的措施、组织规范,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减少组织中的离异行为。组织成员的行为受精心设计的规则和程序的指引。

(4)科层节制。组织形态系层级节制的体系,依据地位高低规定人员的命令服从关系。

(5)重视文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组织的一切活动,应尽量用文字加以记录,有健全的资料处理制度。

传统的管理制度设计在维护责任方面是有其比较优势的,如能保证公共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规则和程序能起到控制的效果; 不存在含糊不清的责任归属问题; 亦能促进组织的效率。

9. 政府采购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案】采购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四种,即竞标、比价、议价与非竞争性协商。具体内容如下:

(1)竞标。采购以竞标方式进行,是当市场上有许多潜在的供应商时,竞标可以获得最低廉的价格,以节约采购成本。采行竞标的方式,应公告、公开拟采购的产品需求,让所有有兴趣的供应商皆可参与。对于参与竞标厂商所提出的采购计划书需作一定的规格要求,同时一机关亦应事先决定一定的底标。采购机关一般需先依采购产品的市场价格、预算数额等,设定一竞标的底价,并以机密的方式处理,作为竞标的决策参考。若最低的竞标价格超过机关所设定的底价,则可以合法地拒绝所有的竞标厂商。

(2)比价。以比价方式进行采购,可以允许厂商所提之计划书更具弹性,同时也可以不需公告,而由采购机关选择适当的投标人径行比价。这种方式一般是因为金额较小或因为采购机关对于提案有足够资讯作比较判断。

(3)议价。议价一般是发生于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供应商或服务提供者,政府机关商请其提出议价案,机关可以公开或不公开方式进行。对于议价提案可以经过机关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商予以修正。议价的对象经常是属于需专业性服务的厂商,如会计师、律师或专案委托研究计划等。

(4)非竞争性协商。非竞争性协商出现的情况系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因此没有选择与竞争的机会,只有采取与惟一供应商谈判协商的方式,决定采购金额与数量。

10.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来源有哪些?

【答案】问题诊断时可能遭遇到的误差因素有以下九个来源:

(1)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组织结构的问题主要为:

①层级节制体系(hierarchy )。在过分层级化的组织中,容易造成信息被隐藏,或视寻找新的信息为敌人,而有所谓信息病象的情形,从而使政策问题认定的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

②专业化(specialization )。专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各部门的本位主义,使正确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取得,尤其是地理上的区隔造成资源及信息传递上的困难;

③集中化(centralization )。集中化的情形,使上层的人员信息负载严重,难以获得正确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