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807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在生产资本中,劳动力的价值与原材料的价值具有相同的周转方式,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区别。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价值(如原材料价值)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在这一点上与原材料价值类似。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如原材料)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小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2.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这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命题是矛盾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劳动时间又分为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因为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作为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本身具有一般性。因此,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否则,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个别企业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衡量这些商品价
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全社会的整体生产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的前提下,虽然凝结在个别企业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量减少了,但是社会承认的社会必要劳动时IpJ 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社会衡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题目的结论不能成立。
3.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十地经营权垄断的存在。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在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部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产品不按生产价格而按价值出售,在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为土地所有者占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甚至超过工业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逐步消失。但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所有者总要获得一定的地租才会出租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便成为农产品价值上的一个附加额,农产品价格便具有垄断价格的性质。
因此,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
4. 工人在为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正以日益扩大的方式使之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工人绝对数虽有增加,但是和总资本增加相比,不是按同一比例增加的,因而资本对工人的需要相对减少了,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相对减少:
(2)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增加。
①技术进步使得大量普通工人取代一些技术熟练的工人;
②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
③中小资本家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队伍。
因此,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劳动力绝对供给增加,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了。这种过剩人口,不是绝对的,即不是社会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能保证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而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这部分劳动者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因而是相对人口过剩。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二、简答题
5. 论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己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竟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竟争引起资本集中,这是因为:
(1)同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同一部门中的企业必然产生分化:那些技术先进、劳动者素质高、管理先进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强,必然不断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市场份额; 而那些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则会缩小生产经营规模,或者停产直至退出市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造成了生产和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
(2)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也会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同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一是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表现为企业在不同部门的进入和退出;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多角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及产品替代程度的提高。由于现实中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有障碍的,为了超越进入壁垒,弱化退出壁垒,减少沉没成本,不同部门企业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的竞争越来越主要采取组建集团企业、实现跨行业多角化经营的力一式来实现,从而导致规模巨大、经营多角化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体系确立后,生产率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生产、资本向技术先进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
(4)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如果说技术进步及经济技术方面的合理性为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既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的话,信用制度、股份公司则为生产、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
6. 谈谈垄断的各种类型及成因。
【答案】垄断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1)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
①经济垄断
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控制力或可以采取的排他险的行为。可以区分为自然垄断、技术垄断、市场垄断及由产品差别而形成的垄断。
a. 自然垄断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b 技术垄断是指经济主体对技术专利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的权利。这种垄断权利受到国家法津的界定与保护。
c. 市场垄断是少数企业或经济组织排他性的控制要素和产品市场。
d. 由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差别化(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在事实上形成排他性的生产、经营,如不同企业生产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