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807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通货膨胀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它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流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是自发变化,而且难以预测的。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纸币流通在技术上具有货币供给的无限可能性,而且通过国家权力强制货币流通,从而弱化甚至破坏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机制; 另一方面,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能够通过贮藏方式退出流通,这就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必然是,过多投入流通的纸币只有采取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样,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了,由此产生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通过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进行调节,过多的金属铸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所以金属货币不会超过流通中的需要,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这句话是正确的。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划分的。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一式划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实物形态只会被消耗,不存在被转移,被转移的只能是资本价值。

(1)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它的价值却随着厂房、机器、设备等的磨损,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次收回。

(2)流动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它是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与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属于流动资本的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就丧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便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在出售产品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是逐渐被消费的,其价值也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的物质要素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

全部被消费,其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本各要素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且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大影响。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故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 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因此虚拟资本的价格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虚拟资本是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

但是,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因此它不随实体资本的价值变动而变动,而呈现出相对独立性。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1)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

(2)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

(3)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4. 我国的国有企业只能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的公有制企业,经营过程中山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但是,根据各个国有企业的具体状况应予以区别对待。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或者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安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具有地方性、和地方利益联系紧密的国有企业则应该考虑由地方政府来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发展国有企业,引导国有企业走出困境。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委相继成立,在不同国有企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是根据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的明智选择,是推动国企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

二、简答题

5. 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案】(1)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股票、货币市场和它的资产价值。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但台湾却面临着“本土型金融风暴”的威胁。日本则仍是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的流入和流出、外汇市场

的波动对一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抵御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当前世界金融危机

2007年一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启示:

①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调动和发挥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一种最有效、最适于创新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最少的政府十预、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但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本身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期性波动、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一定程度的育目性和人们心理预期的偏差等,这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此间,掌握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结合的度尤为重要。这里,特别需要政府具有及时把握、统筹安排、重点突破、“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治理能力。

②努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永远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质量提高的法宝,绝不能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而放松和滞后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才能得以真正解决,任何“恐惧病”,“封闭症”,“市场失效症”都是有害全局的,关键是要以冷静、务实的心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前瞻性研究水平,着力从体制建设上下功夫,开拓更科学、更开放、更有效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现实和有效路径。

(3)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性低,不会轻易抽逃资本; 间接投资正相反,金融风险也较大。中长期外债较稳定,短期外债稳定性较低。因而应侧重利用直接外资和中长期外债,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②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③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顶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外汇积累与管理机制;

④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有序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和实行有效监管和调控。

同时,通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也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会推进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外开放中,我国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具体措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