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A.《论语》。 B.《道德经》。 C.《春秋繁露》。 D.《四书章句集注》。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有教无类。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有重大突破的“轴心时代”,同时期的许多杰出思想家,虽然互不知晓,但是他们思考的问题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下列属于在当时中国和希腊都出现过的思想观点是()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主张顺应自然③重视人的道德修养④“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两种思潮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