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大学F10学前教育专业基础复试之学前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适宜性

【答案】发展适宜性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发展适宜性就是要通过综合性教育教学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却又充满个性色彩的健康发展。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思想应该贯穿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由始至终。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而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儿童发展为核心,以发展适宜性为评价标准,以健康发展为终极目的。

2. 混合班

【答案】混合班是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班级类型大都设在农村或厂矿企业内。混合班教育的特点包括:科学安排一日生活作息表; 分层分组教育,促进原有水平的提高:发挥混龄优势,让儿童教育儿童。

二、简答题

3. 《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案】《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4.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简述其原因。

【答案】我国学校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子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这对今天幼儿教育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家长的功利需要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目前在我国城镇家庭中独生子女约占90%以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选择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取胜。而作为学前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学前儿童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等。

(3)应试教育的压力

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而这种竞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地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

5. 简述幼儿教育原则中综合性原则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幼儿教育的综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课程设公「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它包括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教育年龄的综合性等。在贯彻这一原则时,教育者应注意的事项有:

(1)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综合性原则在幼儿园实施的效果。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不断丰富和更新,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断地提高,才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

我国幅员广阔,城乡差别很大,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差异更是突出,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里实施综合教育的时候也就要根据本地的特点进行教学,因地制宜。

(3)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当前许多幼儿园还不具备进行综合性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这时强行进行综合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为综合而综合的做法,最后不仅没有做到综合性教育教学,甚至连原本的分科教学也丢了,最终不利于儿童的学习,使儿童失去本该有的学习机会与学习内容。

综合性原则在幼儿园的实施与发展,是近年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综合性教育原则在幼儿园的实施和普及也给广大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得到更完善的发展。

三、论述题

6. 试述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

【答案】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众多的社会因素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学前教育

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生存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

(1)生存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①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 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精神环境。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学前儿童不论在家庭中、在幼儿园中,还是接触其他社会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接受精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等。

(2)经济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经济条件,并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①经济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学前教育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②经济发展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的变革影响着学前教育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知识传播是一定历史阶段中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教育手段同样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3)政治

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一个地区或部门的权力机构和领导人的态度、意志对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与改进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他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大力支持发展学前教育的话,则该地区的学前教育将会有与众不同的发展。

②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我国学前教育在亚太地区属于比较好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3~6岁幼儿入园率为47.3%,部分城市幼儿入园率早就达到100%,农村幼儿入园率稍低但发展迅速。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欣欣向荣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4)文化

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而言,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学前教育的中介,即文化传导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性质与水平,如舆论文章、书籍、影视导向正是现实文化反映政治,政治的要求影响学前教育。

②文化还可以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学前教育,如传统文化观念,外国文化渗入都不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