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学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学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学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8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学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 11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学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 15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学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 20

一、简答题

1. 我国当前的干部人事制度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应该如何改进?

【答案】(1)当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但是,总体评价改革仍显滞后,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如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不能完全适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还有许多必须面对、必须研究、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干部人事工作的民主化程度不高,群众参与的渠道不畅,选人用人的视野不宽。“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然继续存在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

②千部能上不能下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除了干部到龄离退休外,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干部难以及时调整和更换,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优胜劣汰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③选人用人质量不高,用人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在用人问题上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严重存在;二是干部选拔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三是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④对领导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更显薄弱。重选拔任用轻监督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也比较普遍。有很多制度只规定该怎么做,而对不该怎么做、违反了规定怎么处理、谁来处理等,则规定的不明确。有的制度本身很好,但贯彻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⑤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屡禁不止。任人唯亲,凭个人好恶选用干部,培植个人势力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造假骗官等现象有蔓延趋势,甚至发生了数起图官害命的案件。其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⑥干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各类人才的创造潜能释放不充分。脑体倒挂,人才的价格与价值严重偏离,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概括起来,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不到位。加大力度,整体推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改进举措

①更新观念。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前提。要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只要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只要符合干部人事工作发展规律的,就要大胆地改、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②扩大民主。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扩大民主,既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更是遏制吏治腐败的有效途径。一要进一步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要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三要进一步规范竞争上岗制度。

③畅通出口。这是深化千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一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任职试用期制、引咎辞职制以及部分领导职务聘用制等;二要不断完善干部“能下”的配套措施;三要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社会氛围。

④完善考核。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尽快研究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二要改进考核方法、创新评价技术;三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制。

⑤推进交流。这是深化千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适度交流,有利于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一要逐步健全干部正常交流机制;二要逐步使干部交流制度化、规范化;三要严肃干部交流的工作纪律。

⑥监督管理。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保证。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

的监督;二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三要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二、思考与分析

2. 警惕“35岁现象”

2008年4月份,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7年,重庆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623人,占立案总数的16.69%。这些人的犯罪行为多以贪污、受贿为主,在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的5件特大案中,35岁以下的就占3件。而同期査办的55岁以上的职务犯罪嫌疑人仅有317人,占总数的8.49%。虽然4年来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总

,但这个群体的职务犯罪在重庆市数呈逐步下降趋势(与2003年相比,2007年的降幅为32.08%)

的职务犯罪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15%左右。近年来职务犯罪过去常见的“59岁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己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

报告显示,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都比较高,整体高于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平均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也占相当比例。以重庆市武隆县人民检察院2003年至2007年査办案件为例,犯罪嫌疑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共12人,占总人数的70.7%。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一个时期以来,少数部门在选拔干部时,往往只强调“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革命化”。一些单位认为年轻干部接受教育较多,“自觉性较高”,因此,只注重对年轻干部的业务培养,而放松思想道德的教育,在干部选拔任用管理中“重学历不重思想素质”,特别是当年轻干部被委以重任,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没有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导致少数思想素质不过关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1]“35岁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在职务晋升中片面强调“年轻化”、“知识化”会带来哪些危害?

[3]面对这些现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答案】[1]当前一些地方在提拔和选用干部时,却过分追求官员的年龄、高文凭,而忽视了政治坚定、清正廉洁等,往往使将许多并不具备领导素质和能力的年轻人提拔上来,也导致了干部犯罪起步早、胆子大、作案手段更加狡猾。干部职务犯罪年轻化,暴露了千部选拔任用管理存在漏洞和监督不到位上存在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些年轻干部政治信仰的缺失,而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要从源头上遏制“35岁现象”,除了完善选人用人和监督制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其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在思想上筑起防腐反腐的松城,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年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使之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2]“干部年轻化”是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干部“四化”要求而提出的,它的提出及其实践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规范化的年轻干部选拔机制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

(1)突破以往“论资排辈”的限制,对于留住青年人才,提高干部队伍质量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在相对落后地区,在物质激励相对贫乏的情况下,晋升提拔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把人才留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激励手段之一。

(2)干部年轻化是党中央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趋势,年轻干部的増多一方面增加了组织活力,另一方面也对组织内原有人员构成了一种激励,形成了“鲶鱼效应”,有助于消除官僚倦怠,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3)青年人在体力精力方面都更有优势,而且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这个社会更了解,适应能力更强,对问题的反应也更为迅速。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干部年轻化”的强调在很多地方已逐渐异变为“任选干部以年轻为重”的思路。在我们为干部选拔打破论资排辈潜规则,广纳贤才鼓与呼的同时,也要正视由年龄倾斜政策的实践结果引发的消极效应。

过早被提拔对青年人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心理压力,而外界对其能力、背景等方面的质疑乃至对其隐私的侵犯更可能对个人和工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是风向标。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往往缺乏经验,而学习是要“付学费”的,必须考虑到此类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3]干部选拔任用是一个带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锻造一支能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就必须统筹兼顾,既要注重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又要注重中老年干部的选拔任用。只有这样,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部队伍建设才能步入正常自然更替、良性循环的轨道。

(1)正本清源,准确理解干部年轻化含义是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治本之策。 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错误做法,必须正本清源,准确理解干部年轻化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