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832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2. 自明知识
【答案】自明知识是指必然的知识,由抽象认识构成。奥康认为命题分真假,而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有两种方法:①只通过分析词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判断它们组成命题的真假,称之为抽象认识; ②要比较事实和词项之间的关系方能知道命题的真假,称之为直观认识。奥康认为自明知识由抽象认识构成的,与命题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结论可以从前提中必然推导出来,是必然的知识。
3. 原罪说
【答案】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偷食智慧之果而犯下的原罪。“原罪”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它注定了人的先验罪行、邪恶本质和必死的命运,除了上帝的救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还引发了神正论等神学问题。原罪说带有决定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与核心; 另一方面被认为塑造了西方的人性论,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4.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答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指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没有返回到原来的肯定状态,而是达到了比原初状态更高程度的肯定,并表现了事物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是肯定阶段,是单纯的统一; “否定”是第一个否定阶段,由于自身包含着差别而必然否定自身; “否定之否定”是第二个否定,是在更高水平的和谐整体基础上恢复统一。该阶段克服了原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矛盾,达到了更高的统一,是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恢复。
二、简答题
5.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谁的作品? 请简述该书的基本思想?
【答案】《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哲学代表作。本书的基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由充足理由律支配的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都属于表象的世界。反省和抽象意识只是哲学的思考,这使人们明白围绕着他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这条真理比任何其他真理都要普遍和绝对,它是一切认识的真理的前提。因为任何认识和真理都必然要预设主客分立这个共同而基本的原则,而主客分立则意味着客体必须以主体为转移而存在。
(2)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指我们先天意识到的、构成整个现象世界的表象的四种联系形式。叔本华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小是以完全孤立和分散的形式呈现于人的表象中,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都以一定的形式与其他表象相联系。科学知识总是表象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它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不只是表象的集合。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是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叔本华把人的表象能力分为直观表象能力、思维表象能力、感性想象表象能力、独立表象能力。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直观的、经验的表象,即主体按照时间、空间及因果性等先天的感知形式所构成的关于物理世界的对象。
②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其相应的联系形式为判断,即概念的综合。
③时空的纯直观的表象,它们是数学的对象。
④对象只有一个,即作为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
它们分别由生成的、认识的、定律的、动机律的充足理由律所支配,分别是物理的、逻辑的、数学的和伦理的理由。这些充足理由律是主体先天具有的,它不依赖客体,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按照同样为主体所固有的充足理由构成的。
(3)意志的世界
①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现象世界作为主体的表象而存在。主体本身又是表象世界中的个体,它必须有身体作为其凭借。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即意志。因此,人的理性、知识就其起源和实质而言,都是服从于意志的。理性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欲望的手段。人的记忆、性格、智慧等一切心理意识现象,甚至连人的肉体活动,都由意志所决定。
②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既然人是有意志和欲望并由意志和欲望来支配其一切的,那整个宇宙也必然是这样的。意志是无所不在的,它既是每一特殊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也是全部事物的实质和核心,它既表现于盲目的自然力中,也表现于人的自觉的行为中。因此,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
(4)生命意志
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即“生命意志”。万物最珍贵的就是生存,利己主义是人类的天
性。叔本华用生命意志来说明具体事物何以存在和自在之物的世界如何通向现象世界。
①具体事物的存在
a. 生命意志即宇宙意志,它表现为世界上名色各样的不同等级的事物通过不同等级的理念来实现。理念是意志的“恰当的客观化”,是真实的存在。
b. 意志的客观化有许多确定的等级,通过它们意志的本质逐渐清晰而完备地表现于表象。 ②意志世界与现象世界
a. 两者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即对应于个人的实在世界,只是虚幻的存在。处于最高等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人与其他事物不同,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同样如此。人与世界是同一的,但只有天才在其直观中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天才作为认识的主体是纯粹的主体,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事物也不再是现实事物,而是事物的理念,即意志本身。作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观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意志世界等于主体的、“我的”意志世界,世界就是我的意志。
b. 对意志世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非科学的方式去认识,而科学所运用的理性的、概念的或逻辑的认识,其对象是现象世界。
理性认识永远不能透过外部达到事物的实在本质。理性的主要作用是实践性的,是生命意志维持生存的工具。如果要达到主体本身,必须借助非理性的直观。直观的认识超出经验和思维的认识,这就使自己完全沉浸在直观中,并让自己的整个意识充满着对于当下自然客体的静观。这种静观的结果是物我两忘、物我合一,主体成为理念、永恒的形式、意志在这个阶段上的直接的客观化。
6. 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
(1)概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感知的样子。
(2)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
(3)评价
“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7. 简述奥古斯丁的“光照说”。
【答案】(1)“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 ①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认为,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能有所见,心灵也只有在上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