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716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谢林的自然哲学

【答案】谢林的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要把一切自然现象归为精神。他认为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的表面与外在的客观事物,自然哲学着眼于自然的内在动力结构和普遍原理,探究自然之为自然的构成条件,并为自然科学提供前提和准则。从这点出发,一切自然科学的必然趋势是从“质料”、“无机物”、“有机物”最终达到精神。他认为,自然界从低阶段向高阶段的运动发展,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的东西的逐步转化,并逐步实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他从自然本身出发,用普遍联系和矛盾对立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的发展,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2.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答案】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一个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论证如下: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不仅要在思想中存在,在实际上也要存在,否则,就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发生矛盾。所以,上帝在实际上存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引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康德指出“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否定了本体论证明。

3. 感性

【答案】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 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4.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

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二、简答题

5. 请简要叙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答案】阿那克萨戈拉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种子”理论是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

(1)性质

“种子”作为本原具有以下主要性质:

①“种子”是永恒的。无中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从非存在生成,所以“种子”作为无限多样性的存在物的本原,应该是永恒的;

②“种子”是无限的。主要是指种类上的无限,数量上的无限和分割上的无限;

③“种子”是同类的。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亚里士多德后称“种子”为“同素体”;

④“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纯粹的。事物的本性是由在它之中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所决定的;

⑤“种子”没有运动能力。虽然万物都是由种子结合生成,但种子自身并没有运动的能力,因而需要外部力量“理智”起作用。

(2)原因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充满各种性质,不能用如此少的几个元素来解释。因此,分布在较大部分中的性质和分布在较小部分中的性质必然是相同的。我们虽然不能推断组成世界的最小部分在数量上有多少,但却可以肯定组成事物基本性质的终极单元; “终极”并不是指数量上最少,因为它们只是可感事物所具有的物理性质的最小单元,而不是数学分割所能达到的最小单元。

(3)结论

世界必然是由这样一些部分组成的,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 在体积上非常细微; 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一样多。这些细微部分即他所说的种子。每一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6.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关于理智的看法。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认为理智是灵魂的纯粹活动,其对象是纯粹形式。

(1)积极理智与消极理智

理智的对象是纯粹形式。感觉在先,理智活动在后,理智对象包含在感觉对象之中,因此,在感觉之中己经有了理智因素,此为消极理智。积极理智是使消极理智活动的理智,其作用是使消极理智从感觉活动中的潜在因素变为现实活动,从而把理智对象从感觉对象中抽象出来。

(2)理智从潜在发展到现实的过程

①在感觉活动中,想象对感觉印象做初步的抽象,将事物的可感性质与可感质料进行分离,其中己经有潜在的理智在起作用。想象所抽象的事物虽然脱离了事物的质料,但还不能脱离关于形状的印象。

②理智进一步抽象掉一切与具体形状相关的印象,以达到对纯粹形式的把握。这一过程是理智从潜在发展到现实的过程。

(3)共相可以存于有形事物之先、之中或者之后

在托马斯·阿奎纳看来,共相可以存于有形事物之先、之中或者之后。当共相作为己经获得的存在的本质,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则存于有形实体之先; 当其作为与质料共同构成有形实体的形式,则存于有形实体之中; 当其作为被人的理智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则存于有形事物之后。

7. 黑格尔:“在时间上最后的哲学是所有以前的哲学发展的结果,因而必定包含着所有以前的哲学的各个原则; 所以,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必定是最发达、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请就哲学的性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讨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并做出相应论证。

【答案】传统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道德、自然与社会、真理与历史之问设置了不少隔阂,黑格尔继承并彻底贯彻了谢林的做法,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同时,其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的运动是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而在人的精神领域的显现则分别是美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1)哲学的性质

①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精神自由。其在充分吸收康德的成果的基础上,开创出了用辩证法讨论哲学的性质。他认为,认识能力不能脱离认识主体,认识一个事物,是在认识一个对象的同时,在认识活动本身中。现实或客观本质就是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客观思想,思想内容和经验是一致的,真理就是客观思想的自我认识或表现。

②哲学的开端是一个假定。黑格尔首先肯定了哲学是我们人类的思维能力的运用。人只能用思维来认识事物,认识实在。而黑格尔的哲学的任务是要认识自然和整个经验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理性,其对象就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性。他把哲学看作是在精神自由中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的科学,结合思维自身活动能力本身思考哲学,哲学在精神或理性的推动下,使一切科学和真理成为可能、得以实现,“绝对精神”的最终的自我认识是通过哲学家的自我意识实现的。

(2)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①哲学体现为历史的发展进程,即为“哲学史”。哲学通过思维、概念来把握绝对、上帝,达到了人的精神与上帝的同一,实现了绝对真理和绝对自由。哲学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黑格尔认为,哲学史是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精神向绝对真理前进的步骤,因此,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小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哲学都有自己的一个中心范畴,这个范畴占据着真理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这个哲学不过是将这个片面的范畴扩展为一个体系而已。但后来的哲学并不推翻先前的,只是推翻前一原则的绝对性,将它降为自身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