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716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目的因
【答案】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为了解释事物运动的原因而提出的一种因果关系。四因分别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后三种原因统称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四因中,目的因是他的独创。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在物理学中,他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不会做无目的或无用的事情,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他还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他的目的论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两分法
【答案】两分法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关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爱好者。区分的方法就是两分法,它的具体过程是: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它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个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普遍性更低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的概念出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相关概念构成了它的定义。
3. 原子论者的“流射说”
【答案】“流射说”是原子论者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关于感觉如何产生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窄,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
4. 笛卡尔的松果腺
【答案】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 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 ”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心灵在松果腺中产生各种运动,这些运动转而又在神经中,而后在身体上产生运动。这样松果腺的概念就给予心灵以位置,但这与笛卡尔的心灵没有广延的论断相矛盾。
二、简答题
5. 简述斯宾诺莎的方法。
【答案】(1)方法论
①方法论是不能、也无需被证明的。
斯宾诺莎认为要证明一个方法是正确的,首先需要证明我们用以证明这个方法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此循环,没有止境。所以,他把方法论比作原始的工具,原始工具制造其他工具,却不需被其他工具制造。方法论告诉人们何为证明的正确途径,但方法论本身是不能、也无需被证明的。
②正确的方法论是对真理的反思。
方法论是反思性的,它无法在研究内容之前或之外获得,只能在对研究内容的反思过程中获得。因此,斯宾诺莎说正确的方法论是对真理的反思。方法论的反思始于天赋观念,天赋观念的真理性无需其他观念来证明。相反,它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工具和前提。
(2)真观念
①真观念是方法论的前提。
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不仅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还是方法论的前提。真观念既是对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反思,又是判断这一思想内容是否为真的标准。它无需其他观念来证明其真理性,而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工具和前提。
②真观念是判断事物真假的唯一标准。
为了确定一个观念真假,我们只需要用一个真观念与之对北即可观念之间的比较就是反思,通过与真观念的比较,来确定这一观念的真假。斯宾诺莎肯定“真观念是真理自身的标记”,认为真观念的内容本身给予心灵以确定性。要想知道一个思想内容的真假,我们必须从真观念出发来辨其真伪。这样,我们就可以突破方法论观念的循环,从而进入对实际事物的认识。
③斯宾诺莎的真观念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关系上的。
虽然斯宾诺莎的方法是纯理智的,但他并不否认真观念与外部世界的一致。他说:“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这里的“对象”,指的是思想的外部对象。斯宾诺莎的观念与事物相符合的关系是建立在观念的顺序和事物的顺序相一致的形而上学关系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不依赖于经验所证实的观念与事物相符合的事实关系上的。
(3)正确的求知方法在于对真观念的确认。
斯宾诺莎认为正确的求知方法在于对真观念的确认,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从真观念出发,不断增加真观念的过程。他说:“正确的方法在于真观念的确认。”它包括这样一些步骤:
①确认真观念,将真观念和其余的表象区分开来。
②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越多,知识越完善。这是按照真观念自身的本性进行的推论。
③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按照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斯宾诺莎认为,结果比原因更复杂,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推理。
这样,斯宾诺莎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最完满的观念开始,以最简单的定义、公理开始,推导蕴含在完满观念之中的丰富内涵; 以单一原因为推理的前提,以复杂的结果为推理的结论。这样的方
法与几何学方法不谋而合。因而,斯宾诺莎把他的书命名为《按几何顺序证明的论理学》。
6. 简述费希特关于自我的第一原则。
【答案】“自我”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因而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
(1)理论前提
费希特认为哲学只有两种,即唯心论和唯物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自我和物体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他认为唯物论无法说明从物质客体到自我的过渡,但是唯心论立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唯一可能的哲学,并认为第一原则只与自我有关,与物自体无关。
费希特虽然认为自我是第一性的,但他也承认第一原则是不可证明的。但是第一原则是自明的,即在意识中的显现是伴随着必然性的情感。我们必须寻找那些人们都承认的命题作为第一原则。显然,形式逻辑的规律是人们都承认的。
(2)原则
①月原则的内容
他从逻辑规律中引申出关于自我意识的三条原则:
a. 自我设定自身
“自我设定自身”是与逻辑的同一律A=A相对应的原则。费希特认为,同一律A=A并不表示A 存在,但作为主词的A 和作为谓词的A 的联系是在自我之中关联的。自我能设定同一律,是因为在自我之中,存在着始终如一的、永远同一的某个东西,因此自我=自我。“自我=自我”不是分析命题,它表明自我是纯粹的主体,自我是自身的依据,自我设定自身。他强调,纯粹的自我是行动,不是实体,一切都因自我意识的活动而发生,都只能作为自我意识的表象而存在。b. 自我设定非我
“自我设定非我”与矛盾律AAA 相对应。费希特认为在自我的活动中有一种设定对立面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绝对可能的、无条件的,在这种活动中,自我无条件地设定非我作为对立面。当自我意识以自身为对象时,它既是主体,又是对象,即是自我为自己设定的对象。对象只有作为自我的对立面才是无条件的,他们是自我设定的。他认为自我是绝对自由的活动,自我为了完全地设定自身,就必须设定非我。因此,“自我设定非我”是“自我设定自身”原则的延伸。
自我和非我统一
“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与排中律A 或非A 相对应。费希特认为只要设定非我,就不能设定自我,但只有在自我中,才能设定非我,因此自我共自我,自我=非我,非我=自我,自我总是与非我并存的。只要设定了自我,就设定了非我,但非我不仅是自我的对立面,也是自我的展开,由此非我在自我之中。
②三原则的关系
费希特认为这三条原则与意识的同一性相一致,它们共同构成知识学的第一原则。三条原则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自我设定自身”说明了自我的性质是纯粹的意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