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说明下面这条短消息是否缺少新闻背景? 缺少什么样的背景?
附材料:
南宁出现“光化学烟雾”
专家呼叮治理机动车尾气刻不容缓
本报南宁专讯27日上午11时左右,在南宁市的朝阳路、新民路、兴宁路、民族大道等主要街道,人们感到眼睛刺痛、喉咙发痒、气味难闻。抬头看天,只见一层淡蓝色的烟雾在空中弥漫……环保人士惊呼:“这是光化学烟雾! ”据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环保科研部门的专家介绍,前天的南宁市内,气温高、湿度低且阳光灿烂,这为光化学烟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早上,许多市民上班时就感觉到天空中雾气腾腾,到11时左右达到高峰,不少人流泪、咳嗽。这层蓝色的烟雾直下午3时左右才慢慢消失。
有资料表明,南宁市的机动车有近30万辆,其中摩托车就有20多万辆,而一辆两冲程摩托车的污染量是轿车的4倍。由于南宁市机动车的尾气污染至今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因此,造成的危害也就越来越严重了。时至今日,发生这样的光化学烟雾也就不奇怪了。
专家们呼吁:南宁市的机动车尾气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2000-03-09见报)
【答案】这条短消息缺少新闻背景,即这种光化学烟雾是否在别的城市、国家出现过,是如何得到治理的,对人们造成了怎样的伤害等。
2. 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的目的有哪些?
【答案】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如果说,新闻语言是传播过程的一种编码方式,那么它的目的性很明确:
(1)新闻语言的受众多,它必须满足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大量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2)新闻语言必须使处于广泛、分散、隐匿状况中的受众,在解码时获得尽可能多和尽可能一致的结果。
(3)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是“用事实说话”,即传者的意图应该是相对隐蔽的,新闻语言还要做到在解码时不致使受众产生被人强迫的感觉而加以拒斥。
以上这个三方面的要求,也需要新闻语言坚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具体特色。
3. 简述事件新闻的报道特点。
【答案】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已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其新闻价值与生命力同及时密切相关,要求迅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其事物
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1)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2)事件新闻报道及时,时效性强。
(3)事件新闻报道时,事实交待得一清二楚。尽管对于不同的事件,写作的着眼点不尽相同,但是,事件新闻的报道总是要写事。
(4)事件新闻的报道有深度。一般在进行事件新闻报道时,都要求记者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
(5)事件新闻报道见事见人。读者关注事件,实质上也是关注人。在进行事件新闻报道时,不应忽视人的要素。
(6)事件新闻报道中,恶性事件占有很大的比重。报道恶性事件的新闻拥有广泛的读者,容易成为媒体的“卖点”。所以,在事件性新闻中,这类事件的报道占有很大的比重。
4. 通讯的魅力何在?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通讯占有怎样的地位?
【答案】(1)通讯的魅力
通讯的可读性正是其魅力所在。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而且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在这一点上,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一条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 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信道一一情感的传播。
(2)通讯的地位
①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文体。
它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真实存在”、“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
②“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剧变,新闻观念也随之发生变革:信息观念的确立打破新闻界长期以来只把新闻媒介当做宣传工具的局面。一直作为典型报道范式的通讯在选题、采写模式、报道理念和表述方式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各种深度报道的新文体也在不断出现。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是融合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为一体的典型报道体裁。目前所称的“通讯”其实己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5. 简述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标准。
【答案】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标准包括以下两方面:
(1)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我国的传媒已经多元化,不同的传媒面对不同的读者,承担着不同的宣传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传播功能,各有侧重、各有分工。因此每一家新闻媒介总要确定自己的“导向定位”,并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记者在面对一大堆新闻素材动手写作之前,首先要了解你的受众是谁,明确你要写给谁看,同时根据你所在传媒的舆论导向来选择最佳新闻角度,一般而言,这个角度应该是新闻事实与你所在传媒的“导向定位”和主要受众群需求这二者“聚焦”的结果。
(2)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靠读者近些”是我国新闻界多年来的追求。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从读者的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一般而言,这是最佳的新闻角度。
6.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发现、思索、提炼、确定通讯主题的过程,虽然依通讯作者的不同思想水平、生活经验而带有较大的个人色彩,但它们仍是一种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思维过程,是新闻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一般来讲,在学写通讯的过程中,发现、提炼、确定主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这是通讯采写过程中选择、确定主题的常规思维过程。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通讯的写作过程包括以下方面:
①将大量事实收集到手;
②对这些事实做详细分析,弄清楚事实各个侧面之间、多个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作为原因的事实和作为结果的事实;
③抽出可以贯穿各事实之间的意义线索;
④判断这些意义线索(链条)哪条更具有传播价值,更具有普遍的示范或警示意义,预测它的传播效果;
⑤确定主题。
(2)预设主题,事实印证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是很多成熟新闻从业者选择通讯主题的一种思维过程,这就是“主题先行论”。
很多新闻实践证明,这种“主题先行”的办法,即在进入采访之前就考虑主题的思维过程,往往可以产生无主题意识时采写通讯所难以产生的效果。因为采访前对某一主题的大致设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