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皇甫平”评论
【答案】“皇甫平”评论是指1992年初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系列评论文章,是由《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与评论部负责人等合作写成的。这些陆续见报的署名“皇甫平”的评论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在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
2. 《联合报》
【答案】《联合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于1951年9月16日创刊于台北,初名为《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联合版》,1957年6月正式定名为《联合报》。该报以“反共、民主、团结、进步”为言论方针。目前《联合报》已发展成规模可观的报业集团,又称“联经”集团,由台湾“报业巨子”王惕吾任董事长。该报业集团较多地反映台湾大企业和财团的利益,注重社会新闻,一些专栏办得颇具特色,并注重编排印刷系统的自动化。1982年9月正式启用中文编排电脑作业系统,成为台湾地区中文报纸中第一家使用电脑编排的报社。
3. 创造社
【答案】创造社(1921--1929)是一个文学社团,曾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提倡“新文学的建设”。1928年1月15日,创造社主办的《文化批判》在上海创刊。它是一个综合性月刊,有社会科学论文,也有文学作品。《文化批判》出至第5期改名《文化》,不久停刊,创造社又先后创办《思想》、《新思潮》等刊物,内容相似。
4. 《湘学新报》
【答案】《湘学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设有掌故学(后改为时务学)、史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个固定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编辑,每期装订成册。从第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45册,于1898年8月28日停刊。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陈为锰先后担任主编。
5.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
示的环境。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6. 成舍我
【答案】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在上海《国民日报》仟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兀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7. 《新民报晚刊》
【答案】《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1946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该报在创刊时便确定了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新闻报道采取“超党派”的立场,不论要闻版、本埠版,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新闻稿,而不采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消息,大多根据新华社广播稿改编,以本报南京、北平专电形式发表。解放后,《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为《新民晚报》。
8. 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
【答案】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是指以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中国近代报刊格局,最早是外报形成的。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就有大量自撰的言论,也有文艺作品和消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次登载行情物价表,并在新闻后加编者按。《遐迩贯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1876年《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画。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中国近代第一份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要素俱全的日报是《申报》。
9. 《劳动周刊》
【答案】《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4开小型报。该刊广泛报道了全国各地的罢工斗争,对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和汉口人力车工人大罢工更是作了集中的反映,被称为“教育训练劳工们的一个最好的机关报”。它发行到全国许多地方,受到工人们的欢迎。1922年6月19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的罪名勒令停刊,共出刊41期。
10.洋旗报
【答案】“洋旗报”是指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上海租界
沦为孤岛以后,上海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十,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这类“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二、简答题
11.简述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闻属性的大讨论。
【答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遗留给中国新闻界的是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和一些不科学的观点。长期以来,新闻学的绝大部分概念、范畴、原理既没有明确和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又缺乏必要的严密的科学论证,这导致不少人怀疑新闻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改革开放初期新闻界对新闻的几个重要属性进行了大讨论,主要表现在:(1)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
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最初起于《人民日报》对“两个凡是”的抵制。《人民日报》的批评者将党性同人民性对立起来,认为《人民日报》没有党性。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吸引了全国新闻界的广泛注意和热烈争论,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批评了“党性来自人民性”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利。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人民性,不仅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可以努力做到统一的。用党性代替人民性,或者用人民性代替党性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2)关于新闻与信息的关系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新闻定义的讨论中,新闻与信息的关系问题也成为热点,人们对新闻是一种信息有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信息观念对新闻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成为媒介改革的方向之一。
(3)关于新闻价值的探讨
在关于新闻价值的探讨中,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但人们已经开始从主观标准的测试转向将其视作新闻事实内涵的客观素质,如有人提出,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满足、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它是由新闻事实和社会需要两方面决定的; 只有当新闻事实与社会需要完全吻合的时候,才能产生最大的新闻价值。这种看法反映了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也说明了新闻价值的本质含义。
(4)关于新闻的商品性问题
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教授就提出,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作用。但他的理沦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批判。人们对于报纸是商品基本上没有分歧,问题集中在新闻是否具有商品性、新闻是否是商品。有人认为,新闻有了商品性就会降低新闻的质量。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不过在新闻市场上,只有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产品才会受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