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2)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2)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2)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7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2)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30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2)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45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2)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59

一、概念题

1.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答案】《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任主编。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其中周恩来用笔名“飞飞”撰写的许多评论,议论精辟,富有战斗性。该报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广大读者称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2. 《民意报》

【答案】在天津,革命派相继创办的报刊有《忠言报》、《北方日报》、中《民意报》影响最大。该报直接由京津同盟会副会长李石曾主持,会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天津最有影响的革命派报纸。《克服学报》、《民国报》、《民意报》等,其以“鼓吹中央革命”为宗旨,成为京津同盟

3. 文革小报

【答案】文革小报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涌现出的一大批革命群众组织报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66年夏秋间最先出现于北京的大专院校,之后发展到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和文艺界,是大字报和传单的延伸,最初主要刊布“首长讲话”等小道消息。1967年1月夺权风暴后,文革小报蓬勃发展,同年7, 8, 9月达到鼎盛。开始是油印,后来有不少发展成铅印,利用原校报的设备和条件出版。先是在本单位内部发行,而后逐渐扩展到社会,个别的还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每期印数从几千份到十几万份不等,大多数出版不定期,随办随停,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这些小报在极“左”思潮的统治下,积极宣传“文化大革命”,狂热地鼓吹“造反”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版面上堆砌着标语、口号,充满了政治鼓噪和攻击谩骂之词。1968年8月,随着政策的改变,群众组织解体、大学停办、学生上山下乡,文革小报退出了历史舞台。

4. 《人民日报》

【答案】《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1949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创刊,初为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8月1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建国后,《人民日报》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该报最初日出对开6版(有时8版),1951年起改出对开4版,1956年改版后扩充为8版。自1955年1月起,该报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出版航空版。《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

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 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 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5. 二级传播理论

【答案】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20世纪40年代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的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一一意见领袖一一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社会学家罗杰斯在考察农村革新事物的普及过程时,把大众传播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 而影响的传播则是“N 级”的,其间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的中介。这样以来,两级传播假说便发展成“N 级传播”假说。

6. 《汇报》

【答案】《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阂。《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量报》。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7. 《中国学生导报》

【答案】《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中国学生导报》从创刊起就把宣传的根本任务定为将正在兴起的学校民主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使它成为学运的火种与号角。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1947年6月被迫停刊。

8. 刘煌生被杀案

【答案】刘煌生被杀案是指,江苏省镇江《江声报》经理兼主笔刘煌生,因于1933年在报上揭露政府官吏公卖鸦片及吸毒的丑闻,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以“共党”、“蓄意煽起阶级斗争”的罪名枪决。刘煌生办报主持正义,为民喉舌。这一事件激起各力一强烈抗议,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表中英文宣言,揭露真相,上海报界200多名记者联名宣言,全国律师协会抗议国民党暴行,国民党被迫调离江苏省政府主席,并于同年相继发出《保障正当舆论》和《切实保障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经全国各地新闻界响应,每年9月1日(《切实保障新闻从业人员》颁布之日)被定为记者节。

9. 《抗战》

【答案】《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抗战》除出版三日刊外,还同时出版《抗战画报》,六天一期。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

该刊内容主要有政论、书评和战地通讯等。冯玉祥将军称赞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抗战》也发扬了邹韬奋所办报纸的优良传统,很注意和读者联系,经常发表读者的意见,邹韬奋亲自答复读者的问题,很受欢迎。

10.网络监督

【答案】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它也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网络监督是通过网络的接触者或使用者在网络上进行报道、发帖等,对政府部门、个人等的相关行为或者是对相关事件进行检举、监督的一种形式,网络监督具有监督较为隐秘、监督范围宽泛、传播速度较快、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己经成为社会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

11.“第三人效果”Cthethird-personeffect )

【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 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Cthethirdperson )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2.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13.《救国报》

【答案】《救国报》是中国共产党为开展在海外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而创办的一份报刊,1935年5月创刊,报头署社址为法国巴黎,实际编辑部设在莫斯科。廖焕星、李立三、陈潭秋先后任主编。该报以宣传反法西斯和建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为宗旨,初为半月刊,后改为周刊。1935年10月1日,该报在其出版的第10期上,首次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在国民党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