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经过有清近三百年的开发,东北农业地理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农耕去迅速向传统的渔猎。畜牧区域扩展,尤其是在中部广大平原地区种植业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本文旨在探讨清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发展特征,以了解近现代东北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清代东北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前期与中期表现为封闭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特征,后期随着外国资本注意的侵略殖民地的性质逐步加深。为了充分反映这种发展的动态特征,本文采取了分阶段性的论述方法。 第一章:清代前中期东北农耕区域的扩展与农作物的分布,论证了从顺治元年(1644)至咸丰十年(1860)见的东北农业地理发展特征。清代前期,清政府不仅在辽东地方招民移垦,而且向北部黑龙江流域增军驻防,使辽河下游传统农耕区种植也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北部原来纯粹的渔猎、畜牧区也形成了不少以驻防城镇于驿站为中心的农垦据点。清中期,中原破产农民冲破清政府封禁大批迁居东北,迅速开发了哲盟东南部蒙古游牧地,建立了长春--昌图地方新兴的农垦基地,并以此为跳板向北进入双城堡、拉林、伯都讷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把农耕去界限北推到松花江边。随着移民的进入和农耕区的扩大,种植作物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粟、高粱、黍、稷、大豆、小麦等主要旱地农作物在东北种植普选,棉、烟、麻、靛、柞蚕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区域也有了一定的扩展。 第二章:清后期东北农耕区域的迅速扩展与农作物的分布。论证了咸丰十年至宣统三年(1911)见的东北农业地理特征。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开始对东北驰禁放垦,奉天吉林围场、牧场、边荒首先得到了耕垦,黑龙江各地官荒与哲盟蒙荒也相继大量放垦,农耕区激烈扩展。至清末叶,南部奉天省耕地达到63·725·104亩,垦荒系数最高,约为22.3%,于今天基本接近。中部吉林省垦荒地达到38,622,900亩,垦殖系数次之,约为5%。北部黑龙江省耕地为29,380,796亩,垦殖系数最低,约为1.3%。与此同时,种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出新的特征。粮食作物中高粱播种比例上升,玉米也开始逐渐扩种,大豆、小麦因大量输出形成了较大的集中产区,而且在传统旱地农作系统之外。开始了水田灌溉作物水稻的种植。经济作物中罂粟作为嗜食品而畸形发展,对传统经济作物棉、烟、麻、靛等扩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总之,整个清代东北生产力的区域分布不仅带有变化发展的特征,而且极端不平衡。 第三章:清代东北农业地理特征形成的原因及深刻影响。外来移民对东北农业生产力发展与布局影响重大,其迁移区域逐渐由南向北与农耕区的扩展趋向一致、进程同步,而且清代中叶以后中原流民闯关东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清代以前各朝强制性移民效果明显不同,不仅无法逆转,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促进了东北农业生产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而不会再出现曲折反复的倒退局面。对外贸易对东北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清代中期辽河流域的黄豆与江浙地方种甘蔗所需的豆饼肥料密切相关,吉林各地烟、麻、靛的大宗生产主要因为他们比粮食更容易远距离贩运。清后期,大豆、小麦输出量刺激了他们播种面积的膨胀,而且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品生产地区。上述移民与对外贸易要通过东北地区的交通地理条件而发挥作用。辽河流域农业经济能够迅速得到发展主要因为其距离中原内地较近,水陆交通发达。清末期铁路兴修后,向北部黑龙江流域的移民进程不断加速,生产的谷物也得到了大量的运输出,极大的促进了北部的农业开发。大豆、小麦产区主要集中与铁路及河流沿线地方充分体现了交通地理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清代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力飞速发展,但在区域分布于结构方面显示出不平衡的特征,对近现代东北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种植业扩展是清代东北农业发展的主流,从而造成近现代东北农业结构的不合理,给后来东北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种植业为主必然导致滥垦滥伐,东北地区原来郁郁葱葱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辽河入海口迅速推移,淤积速度明显增大,而且沙漠化的隐患实际也孕育于此时,有名的科尔沁草原现在不得不改成为科尔沁沙地。清代后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东北农业地理导游畸形的半殖民地性质,这也给后来东北的殖民的化以重大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