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农业微观制度创新

关键词:无

  摘要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但是近几年,在我国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农业明显落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进行农业微观制度创新,把农业引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又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我国建国后农业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微观制度创新密切相关。 鉴于以上考虑,本文沿着我国农业微观制度变迁的线索,分析改革前人民公社制度失败的原因,在充分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绩效、指出其缺陷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承包制以后出现的几种农业微观制度安排的背景、方式、绩效与缺陷,探讨了优化农业微观制度创新的政府行为。本文认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微观制度创新的趋势是:在土地制度上,产权关系将进一步明确;在经营制度上,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形式转变。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准备。首先对制度内涵进行探讨,指出产权安排是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然后,给出了产权、完整的产权和"产权残缺"、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制度变迁(创新)方式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 第二部分,作者首先回顾分析了改革前的农业微观制度安排,指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政府控制集体的生产,使集体丧失了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在集体内部,个人劳动无法得到准确计量和监督,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极为严重,造成了劳动者缺乏激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经营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有效地克服了劳动计量的困难,实行劳动者劳动与经营成果挂钩,极大地降低了监督成本,具有充分的激励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益暴露出"产权残缺"和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显然,我国农业微观制度创新必须是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 第三部分,使本文的核心内容。详细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已经出现的几种农业微观制度安排("两田制"模式、农场规模经营模式、股份合作制模式和"四荒"拍卖模式)产生的背景、方式,指出了每一种制度安排的绩效与缺陷。几种制度安排的共同点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经营制度上,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实行村办农场形式外,基本上是采取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为主的形式;几种创新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在详尽分析几种创新模式的基础上,作者展望我国农业微观制度创新的前景,指出未来农业微观制度创新必须: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加以肯定,长期坚持不变,不能将家庭经营同规模经营对立起来,也不能将规模经营同"人民公社"划等号。在土地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关系,赋予农户不可侵犯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户有土地依法转让权;在经营制度上,除少数发达地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适时采取集体农场经营外,大多数地区将采取家庭农场经营为主要形式。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民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户的非农业收入增多和农业内部分工的不断扩大,土地将不断地向种田大户集中,集体应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第四部分,作者探讨了农业微观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优化问题。由于两种体制并存产生体制上的障碍和"市场缺损",阻碍了农业微观制度创新。政府应加强农业的宏观调控,消除体制上的障碍,克服了一些非理性行为,完善市场制度,为农业微观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