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2.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3.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答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増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4. 角色冲突

【答案】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前者为角色内冲突,指一个人担任某一角色,但无法同时满足多方面要求时引起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某一角色有不同的角色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困境;或者角色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

理解,但必须履行时,其角色行为上的冲突。后者为角色间冲突,指一人身兼数个角色时产生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产生角色间冲突的原因包括:①个人因素。个人不具备扮演该角色的能力和条件;对来自他人的角色期待,自己有着矛盾的理解;持有妨碍特定角色扮演的态度和要求。②情境因素。角色期待不明确,成员之间不一致;角色范围缺乏明确性;共有同一角色的伙伴之间,对角色的期待、角色允许范围和禁止范围的认知不一致;角色缺乏连续性;同时占有两个以上的位置而发生矛盾;缺乏能激励角色扮演的报酬等。③社会文化因素。角色关系与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是否一致。

二、简答题

5. 归因过程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

【答案】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两类比较典型的归因偏差:

(1)认知性偏差

①行动者与观察者

a. 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具体解释如下:

b.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对于自身的行为很难做直接深入的观察,于是他们的注意力偏重于外在的情境因素;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及其内在因素。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反应会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差别。观察者由于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较少,常假定行动者当前行为与过去是一致的,于是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因素。

②显著性与获得性

a. 显著性(salience )指刺激引起注意的特点。显著的因素往往会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显著的;而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显著的。

b. 获得性启发也可以解释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越容易被想起的刺激,越容易被认为是事件的原因。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的行为被记住了,从而易于回忆。

③歪曲的思维方式

歪曲(distortion )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具体表现如下:

a. 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

泛化是只根据某一个事实或者某一个事件来形成一般的规律,并且从不检验这个规律的合理性。泛化容易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观念。

b. 综合标定(global labeling)

综合标定是指对整类人、整类事、整类行为、整类经验等贴上定型式的标签。综合标定与泛化很相近,但是以标签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规律的形式。综合标定易使人们对自己进行贬义的评价。

c. 过滤(filtering )

过滤是指人们通过有色眼镜看世界,只选择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特定事实进行注意,而忽视所有其他事实。过滤使人们忽视自己有价值的方面。

d. 极化思维(polarized thinking)

极化思维是指人们根据绝对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做或好或坏的二分评价。极化思维的人易走向正负两极中的消极一面,对自己全盘否定。

e. 自责(self-blame )

自责是指人们无论对于什么事情不管是否真是自己的错误都要责备自己。自责的人认为一切错误都源于自己,他们没完没了地道歉,责备自己的所有缺点,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f.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

个人化是指人们把自己当作整个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与自己有关。个人化具有一定的自恋成分,容易使人们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

g. 看透他人心思(mindreading )

看透他人心思是指人们自以为世界上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每个人都同意自己的消极观点从而对自尊造成危害,还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h. 控制错觉(controlfallacies )

过度控制(overccmtrol )——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产生万能的错觉,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

控制无能(undercontrol )——认为其他人都能控制而只有自己不能控制。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使人们产生对

一切都无法控制的错觉,错误地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与自己毫无关系,任何人都不受自己影响。

i. 情绪性推理(emotionalreasoning )

情绪性推理是指人们不以理性的规律而是以变化不断的情绪体验来认识世界。情绪性推理的人只依赖于情绪来解释现实,这样会对自尊造成很大危害。

(2)动机性偏差

①自我服务(self serving)

,是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又称自我标榜(self enhandng)

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自我服务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提供一个良好的印象;自我卷入愈深,自我服务的程度也愈高。

②自我设阻(self handicapping)

自我设阻是指对某个任务没有把握而刻意制造一些阻碍,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设阻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会降低。

③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