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612教育技术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虚拟现实技术
【答案】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受的一种技术。创建和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环境需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和设备的支持。
2. 电子档案袋评价
【答案】电子档案袋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综合性评价,主要是指收集学生自己认为能够证明自己的学习进步、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成果,可以包括计划、中间过程的草稿、最终的成果、以及教师的评价、相关资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足迹,督促学生经常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3. 校园网
【答案】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校园网是一个宽带、具有交互功能和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络,所以应具有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功能。校园网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多媒体演示教室、教师备课系统、电子阅览室以及教学、考试资料库等,能够在网络上运行。如果一所学校包括多个专业学科(或多个系),也可以形成多个局域网络,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起来。
4. 教学系统设计
【答案】教学系统设计是以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5. 信度
【答案】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
6. 学习风格
【答案】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包括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等; 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 学习风格的意动成分; 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倾向成分和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成分; 其中,前三部分构成了学习风格的心理性层面,后两种则构成了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层面和社会性层面。
7. 虚拟学习社区
【答案】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
8. 教学设计
【答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教学设计己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
9.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答案】中文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仲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10.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二、简答题
11.你认为应当怎么做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整合? 深、浅层次整合的主要区别又在哪里?
【答案】(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然是变革,就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来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变革教学结构,建构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3)要运用“教学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模式来实现。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现“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其关键是教学设计。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是最好的选择。
(4)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这是实施“整合”的先决条件。教学结构变革的实现,有赖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而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内容则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通常有四种类型:多媒体素材类; 多媒体课件类; 网络课程类; 信息化学习工具类。
(5)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分层次的,多种多样的。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从最高层次考虑,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只有两种,即按照所涉及教学阶段来划分的“课内整合模式”和“课外整合模式”两种。
12.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
【答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身心发展状况、认知结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
(1)身心发展状况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习者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指的是学习者生理调节机能方面的变化,相对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心理学家把它比做硬件的发展; 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指学习者心理调节机能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以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水平为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遵照“用进废退”的原则,学习也可以促进学习者生理的发展。与此类似,学习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已有认知结构水平
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的学习得以发生与保持的关键因素,认知结构有三方面的特性,第一个特性是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能对学习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 第二个是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分辨性”——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第三个是认知结构是否具有“稳固性”——只有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比较稳定、牢固,才有利于学习的发生与保持。了解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有助于设定学习过程的起点,即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这是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即为达到一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