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鉴于翻译研究正迅速朝跨学科方向发展,作者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尝试为翻译研究找到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家Fillmore是框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支,框架理论强调任何一个框架成分一经提及,可激活整个认知框架,读者正是借助被激活的框架来理解所表达的意义。根据框架理论,框架被定义为一种认知模型,由特定的、反复出现的情形所产生的知识和信仰等组成。框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框架具有稳定的基本角色;其次,用语言表达同一个情景,认知视角不同,语言表达也不同;第三,形成框架的各个角色,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一个框架一经提及,可激活整个认知框架。此外,框架还拥有框架系统和次框架,其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本文意在将重点落在框架的特性上,更具体的说,是框架的文化特性。由于框架形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自身很少改变,因此框架与文化息息相关。Fillmore重视框架的文化差异特性,认为该特性是框架的显著特征。语言的意义很多时候依赖于其所在的框架而产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面对同一个框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英语国家的读者和中国读者在文化背景和世界知识等方面都有不同,因此两者所产生的语言差异是框架文化差异特性的典型佐证。文化负载词通常能够反映文化的特定价值。鉴于鲁迅的经典小说集《呐喊》蕴含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本文将运用框架理论探讨翻译,尝试性地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呐喊》译本中的部分负载词。本文选取的文化负载词根据框架文化差异特性的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框架系统和次框架、框架的成分数量多寡有别、中国特有框架。框架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找出两种语言的框架异同,做好框架文化差异的协调处理,为目标语读者激起与原语读者相似的框架,避免框架冲突,从而选择比较易于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实现框架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对等。最后,本文发现:一方面,框架理论从认知层面对翻译对等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转换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用框架理论来分析,杨氏夫妇对《呐喊》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框架文化差异的消除提供了范例,他们的译文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同时,该译文检验了框架理论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