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0岁,因“发热伴腹痛、腹泻3d”来诊。排粪10余次/d,初为稀粪,后为黏液脓血粪,伴里急后重。粪常规:RBC5~10/HP,WBC20~25/HP。粪培养:志贺菌生长,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头孢曲松钠中度敏感。该患者病情迁延,病程超过2个月,其肠道病理改变的特点是() A.直肠和乙状结肠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黏膜溃疡不断形成和修复,导致瘢痕和息肉形成。 盲肠和升结肠有散在深溃疡,周围有红晕,肠黏膜大多正常。 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轻微,仅可见充血水肿。 病变位于结肠黏膜层,有浅溃疡、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
在给予实验动物多氯联苯后,发现体内苯转变为苯酚明显加速,说明该物质诱导() 黄素加单氧酶。 黄嘌呤氧化酶。 细胞色素P450。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单胺氧化酶。
下丘脑沟是() 背侧丘脑和底丘脑的分界线。 背侧丘脑和上丘脑的分界线。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的分界线。 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的分界线。 背侧丘脑和小脑的分界线。
鼓膜切开的部位是() 前下方。 后下方。 前上方。 后上方。 中央部。
调节肌肉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功能的小脑是() 原始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绒球小结叶。 顶核。
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