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84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凤凰涅槃》的思想内容特色
《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凤凰涅槃》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反抗、叛逆、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诗中“凤歌”与“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2)《凤凰涅槃》的艺术形式特色
①《凤凰涅槃》实现了“诗体大解放”,郭沫若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口本诗坛废除徘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
②《凤凰涅槃》在艺术方面也存在缺陷,常用呼喊的方式,不善于用侧笔和暗示,通过具体意象透露,显得单调浅露,缺乏丰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且大量夹用外语词汇,仍存在欧化的倾向。
总之,《凤凰涅槃》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毗突进”的精神。《风凰涅槃》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的创作。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
2.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答案】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
(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载载行走于文本之中。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 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 他们灵魂和肉体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
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
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仿徨。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零余者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地挣扎着。《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 《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欲望,于质夫在妓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色之徒。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带来了无形的自卑感。情感是《沉沦》中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归宿和寄托,无能面对现实,最后只能躲藏在自己想得到的爱情之中。
(4)零余者——你并不零余
《沉沦》的主人公一面决心“复仇”,一面又热切期盼祖国的强大。在自杀之前,“他”还大声疾呼“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其爱国之心十分感人。再如《茫茫夜》《空虚》《杨梅烧酒》等篇章,均表现了在渴望个人解放的同时,又渴望祖国富强的心愿。郁达夫总用真诚的笔调真切地讲述人生的感伤行旅——“零余者”的感伤行旅。这使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充满着一种悲剧情调。在这种悲剧情调中似乎一直回响着这样两种声音:“我们的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安慰那些正直的惨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的微弱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这种悲剧情调把人们带进了浓重的忧郁与感伤的气氛中,使人们在沉重、压抑的悲哀心绪下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从而激发起人们斗争、反抗的意志,去承受时代的风雨。
3. 简述巴金作品《家》的主题。
【答案】《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名的一部,同时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家》的主题主要表现为:
(1)封建大家庭由胜而衰的历史过程
《家》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人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人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2)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3)封建社会下大家庭女子的悲哀
《家》重点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性形象,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性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4)新旧社会模式的对立
《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像态解决。
《家》这种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
4. 选择一位作家,结合文学史知识解读他(她)分别写于1949年前和写于1949年后的两部作品,并作比较。
【答案】(1)张爱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又才华旷世的女作家。
四十年代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主要时期,这一时期作品比较集中,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传奇》,这部小说集收集整理了张爱玲最经典的10篇作品,《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茉莉香片》都收集在这部集子里。
五十年代以后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比较零散,但优秀的作品仍比较多,1951年发表了《十八春》和《小艾》,随后1954年的《秧歌》和《赤地之恋》,1966年的《怨女》,1979年的《色戒》,1981年《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前后期的作品从人物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和意象手法上都有所改变。
(2)《金锁记》和《小团圆》
①《金锁记》: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典范
《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曹七巧被誉为“我国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她出身于一个小户人家,为了攀附权贵,做了姜家的二奶奶,门不当户不对,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使她得不到爱和尊重,受尽了凌辱和践踏,扭曲的灵魂和变态的心理使她将这种仇恨转嫁给自己的儿女。她彻夜不断地问自己儿子的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